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细腻之心 永恒之艺 杨盛辉的工艺路

杨盛辉轻细的抚摸着茶柄,讲述如何用蛋壳来修护。(廖俪芬/大纪元)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4年03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云林报导)杨盛辉工艺家用夹子轻触蛋壳的表面,展现出一种细腻而温柔的触感,仿佛在和蛋壳对话。然后,开始贴蛋壳的动作,手势细腻而熟练,每一次的动作都带有着他对于锔瓷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杨盛辉是一位杰出的竹编和锔瓷工艺家,以其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他分享了与竹艺大师程名加的深厚友谊,以及从他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杨盛辉曾是一位国中英文教师,在退休后,他专注于学习和发展竹艺和金缮技术。尽管他因受伤而无法再从事传统的竹艺技术,但他转而专注于细致竹编,并通过学习锔瓷技艺,不断精进自己的工艺水平。杨盛辉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技术功底,也表达他对传统工艺的热情,和对永续利用的关注。

杨盛辉正在示范竹板凳,这技法有传承给一位虎尾科技大学学生。(杨盛辉提供)

竹艺之路

杨盛辉在专访中分享了他的竹艺之路,这源自于施三郎和程名加的启发。而程名加在晚年对他的教导和慷慨支持,让杨盛辉得以深入竹艺的世界,甚至传授一位虎尾科技大学的学生。尽管后来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再继续传统竹艺,他转而专注于竹编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创作。

“在演讲的时候我都会讲这一段,程名加师傅从八十七岁,到九十四岁离世,就这几年竹子一年买一车,一车差不多一万到一万五千元左右,他的产值可以在一百一十万,他产值这么高,从竹椅到竹床,他九十岁开始做竹床,一张手工十万元,我天天陪他做,在旁边做记录,要交货时,我借货车跟他一起送过去。

程名加竹艺师傅(中间)做的竹床,冬暖夏凉。(杨盛辉提供)

有一回到竹山买竹子的路上,老师傅说我做这么多张竹床了,你也做一个啊,我没回答,因为我无法拿出十万元来,他突然打了我肩膀说:‘傻孩子,我不会跟拿十万,就算你半价。’当时我好感动,他把我当儿子看,都近九年了,我们夫妻就睡那张床,冬暖夏凉真好睡。老师傅常说他的朋友都走了,剩下我在陪他,一直到离世。”杨盛辉哽咽的回忆这段美好时光。

这是程名加竹艺家,晚年在西螺老街现场创作的珍贵画面。(杨盛辉提供)

学习锔瓷

杨盛辉也分享了自己对于锔瓷技术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修补瓷器的技术,并展示了他的作品,表达他对于物品永续利用的坚持和重视。

竹艺家杨盛辉提到:“七年前开始学锔瓷就是补钉,赖作明是我的老师,教了我简单的钻洞打钉动作后,我就在家里乐此不疲,天天做,一年时间里,每三个月到日月潭拜访赖作明老师,他就示范给我看,每次去都有收获,很快的做了近一百件作品后,最后他说我可以出师了,那时候我刚从国中教师退休。当初我的老师告诉我,地球只有一个,希望东西可以永续利用”

钻洞打钉动作也可以修护破损的瓷器。(廖俪芬/大纪元)

技术与创作

在专访中,杨盛辉深入解释了他的创作过程和技术细节。从捕钉技术到茶壶的修补,他对于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坚持无不展现了他对竹艺的专业和热情。

不到十年时间,杨盛辉补钉技术纯熟细腻。(杨盛辉提供)

“像这个茶壶,我是用鹌鹑蛋壳经过处理后,一小片一小片的贴,这茶柄里面放一只木棒支撑,用生漆填土的方式补好,最后再上生漆,完成这件作品,现在放在工作室当样品,让大家知道这作品目前有残缺,跳脱原来的样貌,我们称它为残缺之美。”杨盛辉分享他独门的锔瓷技法。

杨盛辉用鹌鹑蛋壳和木棒、生漆,完成修护动作。(廖俪芬/大纪元)

传统技艺的传承

杨盛辉这三年积极参与当地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他介绍了云林崙背乡崇贤寺卜米萝的活动,并分享了他在教学方面的参与和成果。透过他的努力,这项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活动得以延续并发展。

崇贤寺每年元宵节举办卜米萝活动,要卜挂的当事人站到庙后方,用力往庙前广场丢掷。(林家良提供)

杨盛辉表示:“云林崙背乡崇贤寺元宵节卜米萝活动,已有百年历史了,就是从庙后面把那个米萝,村民用力的丢到庙前廷的广场,掉下地上以后,看米萝盖子向上的话,代表这位村民春季种这个作物会丰收,盖住的话就是欠收,如果是站立的话,表示不好不坏。因为这米萝越来越难买到,他们就邀我去教学,第一年就有几位学会了劈竹篾,第二年学会做完整的米萝了,让人欣慰的是这技艺在社区传下来了。今年元宵节大家还齐力做了二个高达325B公分高的巨型米萝,一个放崇贤寺,一个放在崙背乡公所门前。”

今年元宵节在崙背崇贤寺,大家一起创作高达325公分的米萝。(廖俪芬/大纪元)

结语

杨盛辉以其对竹艺的热情、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和对于永续利用的关注,成为了当地竹艺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贵贡献。期待他未来更多精彩的创作和传承工作。

杨盛辉和太太曾淑惠,今年还特别为崇贤寺创作竹制花架。(廖俪芬/大纪元)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