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細膩之心 永恒之藝 楊盛輝的工藝路

楊盛輝輕細的撫摸著茶柄,講述如何用蛋殼來修護。(廖儷芬/大紀元)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4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楊盛輝工藝家用夾子輕觸蛋殼的表面,展現出一種細膩而溫柔的觸感,彷彿在和蛋殼對話。然後,開始貼蛋殼的動作,手勢細膩而熟練,每一次的動作都帶有著他對於鋦瓷工藝的深刻理解和熱愛。

楊盛輝是一位傑出的竹編和鋦瓷工藝家,以其對傳統工藝的熱愛和精湛的技藝而聞名。他分享了與竹藝大師程名加的深厚友誼,以及從他身上學到的寶貴經驗。楊盛輝曾是一位國中英文教師,在退休後,他專注於學習和發展竹藝和金繕技術。儘管他因受傷而無法再從事傳統的竹藝技術,但他轉而專注於細緻竹編,並通過學習鋦瓷技藝,不斷精進自己的工藝水平。楊盛輝的作品不僅展現了他的技術功底,也表達他對傳統工藝的熱情,和對永續利用的關注。

楊盛輝正在示範竹板凳,這技法有傳承給一位虎尾科技大學學生。(楊盛輝提供)

竹藝之路

楊盛輝在專訪中分享了他的竹藝之路,這源自於施三郎和程名加的啟發。而程名加在晚年對他的教導和慷慨支持,讓楊盛輝得以深入竹藝的世界,甚至傳授一位虎尾科技大學的學生。儘管後來因為健康原因無法再繼續傳統竹藝,他轉而專注於竹編和其他相關技術的學習和創作。

「在演講的時候我都會講這一段,程名加師傅從八十七歲,到九十四歲離世,就這幾年竹子一年買一車,一車差不多一萬到一萬五千元左右,他的產值可以在一百一十萬,他產值這麼高,從竹椅到竹床,他九十歲開始做竹床,一張手工十萬元,我天天陪他做,在旁邊做記錄,要交貨時,我借貨車跟他一起送過去。

程名加竹藝師傅(中間)做的竹床,冬暖夏涼。(楊盛輝提供)

有一回到竹山買竹子的路上,老師傅說我做這麼多張竹床了,你也做一個啊,我沒回答,因為我無法拿出十萬元來,他突然打了我肩膀說:『傻孩子,我不會跟拿十萬,就算你半價。』當時我好感動,他把我當兒子看,都近九年了,我們夫妻就睡那張床,冬暖夏涼真好睡。老師傅常說他的朋友都走了,剩下我在陪他,一直到離世。」楊盛輝哽咽的回憶這段美好時光。

這是程名加竹藝家,晚年在西螺老街現場創作的珍貴畫面。(楊盛輝提供)

學習鋦瓷

楊盛輝也分享了自己對於鋦瓷技術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習修補瓷器的技術,並展示了他的作品,表達他對於物品永續利用的堅持和重視。

竹藝家楊盛輝提到:「七年前開始學鋦瓷就是補釘,賴作明是我的老師,教了我簡單的鑽洞打釘動作後,我就在家裏樂此不疲,天天做,一年時間裏,每三個月到日月潭拜訪賴作明老師,他就示範給我看,每次去都有收穫,很快的做了近一百件作品後,最後他說我可以出師了,那時候我剛從國中教師退休。當初我的老師告訴我,地球只有一個,希望東西可以永續利用」

鑽洞打釘動作也可以修護破損的瓷器。(廖儷芬/大紀元)

技術與創作

在專訪中,楊盛輝深入解釋了他的創作過程和技術細節。從捕釘技術到茶壺的修補,他對於細節的關注和對品質的堅持無不展現了他對竹藝的專業和熱情。

不到十年時間,楊盛輝補釘技術純熟細膩。(楊盛輝提供)

「像這個茶壺,我是用鵪鶉蛋殼經過處理後,一小片一小片的貼,這茶柄裏面放一隻木棒支撐,用生漆填土的方式補好,最後再上生漆,完成這件作品,現在放在工作室當樣品,讓大家知道這作品目前有殘缺,跳脫原來的樣貌,我們稱它為殘缺之美。」楊盛輝分享他獨門的鋦瓷技法。

楊盛輝用鵪鶉蛋殼和木棒、生漆,完成修護動作。(廖儷芬/大紀元)

傳統技藝的傳承

楊盛輝這三年積極參與當地傳統技藝的傳承工作。他介紹了雲林崙背鄉崇賢寺卜米蘿的活動,並分享了他在教學方面的參與和成果。透過他的努力,這項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活動得以延續並發展。

崇賢寺每年元宵節舉辦卜米蘿活動,要卜掛的當事人站到廟後方,用力往廟前廣場丟擲。(林家良提供)

楊盛輝表示:「雲林崙背鄉崇賢寺元宵節卜米蘿活動,已有百年歷史了,就是從廟後面把那個米蘿,村民用力的丟到廟前廷的廣場,掉下地上以後,看米蘿蓋子向上的話,代表這位村民春季種這個作物會豐收,蓋住的話就是欠收,如果是站立的話,表示不好不壞。因為這米蘿越來越難買到,他們就邀我去教學,第一年就有幾位學會了劈竹篾,第二年學會做完整的米蘿了,讓人欣慰的是這技藝在社區傳下來了。今年元宵節大家還齊力做了二個高達325B公分高的巨型米蘿,一個放崇賢寺,一個放在崙背鄉公所門前。」

今年元宵節在崙背崇賢寺,大家一起創作高達325公分的米蘿。(廖儷芬/大紀元)

結語

楊盛輝以其對竹藝的熱情、對傳統技藝的堅持和對於永續利用的關注,成為了當地竹藝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創作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對於傳統文化的珍貴貢獻。期待他未來更多精彩的創作和傳承工作。

楊盛輝和太太曾淑惠,今年還特別為崇賢寺創作竹製花架。(廖儷芬/大紀元)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