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守护耕牛文化的奋斗者 拖拖拉拉牛队长高一鑫

“拉拉”是高一鑫养的第一头牛,很会撒娇。(廖俪芬/大纪元)
人气: 8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大纪元2024年03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彰化报导)在彰化溪州的清晨,露气蒸薰,农田间漂散着晨曦的淡淡气息。高一鑫,一位42岁大学企管系毕业的青农,和他的伙伴们准备着开启一天的辛勤工作。他的工作伙伴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彰化溪州最独特的队伍——“拖拖拉拉牛耕队”,这五头牛就是成员之一。

彰化溪州最吸睛的“拖拖拉拉牛耕队”,前往田尾乡参加活动。
彰化溪州最吸睛的“拖拖拉拉牛耕队”,前往田尾乡参加活动。(高一鑫提供)

高一鑫坚持着自然农法,守护着珍贵的耕牛文化。队伍中的每一头牛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的是差点被送进屠宰场的肉牛,有的是在老农人无法照顾后被高一鑫接回来的。“这只白色的是海牛,叫小白,它24岁,大概人类的80几岁就很老了,我们从彰化芳苑买回来的,帮蚵农在载蚵的海牛,它腿有点退化了。”高一鑫详细的介绍着,手一边拍打着小白身上会吸它血的苍蝇。(推荐阅读:组图:非洲小鸟停在牛鼻子上喝水的奇妙瞬间

这是退休的海牛,原本工作是帮蚵农到潮间带载蚵。
这是退休的海牛,原本工作是帮蚵农到潮间带载蚵。(廖俪芬/大纪元)

高一鑫并非一开始就是农业专家,但通过11年的努力和学习,他逐渐掌握了自然农法和牛耕技术,与五只牛队友们培养出了绝佳的默契。看“拉拉”不断的伸着舌头和他撒娇,可爱模样很难想像,它一天要吃四五十斤的甘蔗梗或玉米梗,高一鑫不喂它们饲料。

高一鑫表示:“我没有喂饲料,我只能每天割草,还好附近农民也会送来玉米梗,一天的量,一头牛大概要吃四五十公斤的草,所以几乎全年无休,我如果出门不能超过一天,那一天会请朋友帮忙照顾它们。”

小朋友来帮忙割牧草,当一日养牛人。
小朋友来帮忙割牧草,当一日养牛人。(高一鑫提供)

牛耕虽然效率不及现代化机械,但高一鑫坚信这是对土地和环境最友善的方式。他不使用除草剂,保护着大地的纯净和生机。“水牛怕热,就注意不要让它在太阳下曝晒,最好有地方给它泡水。水牛力气很大,又会爬又会跑,通常它不会攻击人,它不想配合的时候,就会跑给你追。但水牛很会整地,可以整的比机器还要平整,水平均的话,水稻就可以长的好。不过还是要人跟牛配合的好,靠经验和技术的累积。一开始我和拉拉搭配满顺的,后来有一回它就一直玩,绕圈圈,不想工作,玩到它累了,我也累了。”高一鑫分享他的水牛哲学。(推荐阅读:牛耕体验活动 盼唤起台湾人对牛的记忆

用水牛耕田会比较平整,水流较均匀,水稻就会长得比较好。
用水牛耕田会比较平整,水流较均匀,水稻就会长得比较好。(高一鑫提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耕牛文化几近消失。高一鑫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不仅坚持着,还积极地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他在彰化溪州找了一处三合院,作为拯救耕牛文化的重要基地。诺大的老房子,除了充满古意之外,到处都是高一鑫正在晒的牛粪,但一点臭味都没有,高一鑫的女友陈美妃表示:“我们会先把牛粪晒干,然后机器磨成粉,再用一些木材做的黏粉加工塑形,像这朵玫瑰型状的熏香,就是用牛粪做的。(这个晒多久)看天气,大概一个礼拜左右就好了。那个牛粪盆栽的话就是用新鲜牛粪做的,它塑形很快,干掉之后,就加一点培养土在里面,就能种植物,一天浇一次水就好了。(为什么它没有臭味)牛粪晒干以后,基本上没有味道,因为它是吃草的。”

把牛粪晒干后,磨成粉,加上黏粉,就能塑形,用来薰蚊了。
把牛粪晒干后,磨成粉,加上黏粉,就能塑形,用来薰蚊了。(廖俪芬/大纪元)

除了农业生产,拖拖拉拉牛耕队也为农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机。他们将牛粪制成了文创商品,如牛粪熏香和牛粪花器。

高一鑫会用牛粪做盆栽,用培养土种些植物,每天浇点水就可以了。
高一鑫会用牛粪做盆栽,用培养土种些植物,每天浇点水就可以了。(廖俪芬/大纪元)

拖拖拉拉牛耕队伍中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五头牛,他们共同努力,将友善土地的理念和耕牛文化传承下去。高一鑫提到:“我养它们,我需要赚钱,但是我不是为了赚钱,但是我需要赚钱才能养它们,所以我不会说它目前可能支出大于收入的话,就收掉,养牛就像人家说的志业。这些退役的或是养牛人年老了,无法继续照顾它们,我们不养的话,它们就会被送进屠宰场。”最近拉拉参与电影的拍摄,没想到它从被淘汰,到现在成熟稳重,拍摄表现相当完美,十一年了,让高一鑫想到这些年心酸孤单的路程,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小朋友体验用水牛耕田,对现代人来讲,这是难得的经验。
小朋友体验用水牛耕田,对现代人来讲,这是难得的经验。(高一鑫提供)

高一鑫说,他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保护这些牛。这是他对土地和文化的承诺。即使收支不平衡,即使面临着种种困难,他们都会坚持下去。所以目前拓展产值的方法,除了种水稻、芦笋,也会到学校做乡土教育推广,让小朋友了解牛耕的知识和文化。也正计划推出“谷东制”,让民众除了可以拿到自然农法生产的米之外,还能用行动支持牛耕文化。

高一鑫提到:“我养它们,我需要赚钱,但是我不是为了赚钱,一个志业吧。”
高一鑫提到:“我养它们,我需要赚钱,但是我不是为了赚钱,一个志业吧。”(高一鑫提供)

拖拖拉拉牛耕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青农的奋斗史,更是对耕牛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的努力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耕牛的价值,并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

推荐阅读

组图:2023搞笑野生动物摄影奖入围作品

被牛群拒绝的小牛仔找到新家 和一群狗成朋友

看更多 水牛相关报导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