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两岸经贸荣景不再 专家:会逐渐脱钩

全国工业总会大陆处处长黄健群。(戴德蔓/大纪元)
人气: 677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大纪元2024年07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戴德蔓台湾台北报导)两岸经贸荣景不再,根据陆委会资料,2023年台商赴中投资创历史新低,已从2010年83.8%降至去年11.4%。全国工业总会大陆处处长黄健群分析两岸经贸未来,台商虽然长期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制造中心,但并未融入中国的产经体系,所以台商受全球产业链布局影响,超过中共产业政策影响,目前两岸经济现状逐渐“脱钩”。

海基会日前举办“两岸经贸关系新情势及未来展望”讲座,邀请全国工业总会大陆处处长黄健群主讲。黄健群表示,中国虽然是台湾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但比重在下降,过去10多年,根据数据显示,台商的中国投资热已明显退烧,台商投资海外的热门地点已渐渐被新南向追赶上,而且投资成长高达1倍多。

黄健群说,2022年台湾赴新南向国家投资约53亿美元,较2016年24亿美元成长121.4%,超越对中国投资的50.47亿美元,为1993年以来,再次超越对中国的投资。2023年台湾赴新南向国家投资55.43亿美元,已连续两年超过投资中国金额。

黄健群说,台商对中国投资逐渐减少,背后原因很复杂,台湾经济有三大依赖,“太依赖出口、太依赖资通讯、太依赖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台商去中国投资主要是利用中国的生产要素和相关政策资源,并未镶嵌在中国大陆社会体系中,也就是说,台商投资以代工群聚的供应链合作为主,和中国本地企业的技术合作并不深,股权合作也不多,参与的是中国的“外循环”,因此,台商受全球产业链布局影响,大于中国产业政策的作用。

黄健群认为,如果台商投资中国考量的是生产要素成本,那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考虑;经济全球化下的企业全球投资,必然是基于利益的最佳选择。因此,对以中国为生产基地、以欧美为市场的台商来说,若发生美中贸易战或COVID-19等事件,在技术、股权链接不深的情况下,可轻易的透过转单(转移产能)规避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岸经济挂钩并不深。

黄健群提到,中共的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想达到三个目标,包括促使世界更依赖中国,但减少中国对世界的依赖; 基于国家安全将施加更多经济控制,而较少自由市场和开放贸易; 将系统性的改变既有国际秩序,并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因此,去年日本广岛G7峰会提出,强化“经济韧性”下的“去风险化”、“多元化”的对中政策。

黄健群说,“去风险化”主要是逐步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加快替代中国关键原材料、扩大对中国科技的封锁。人民日报也连续几天发文章批评,“去风险化”就是要与中国脱钩断链。既然欧美要跟中国产业链脱钩,以欧美为主的台商也不得不布局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

黄健群说,在中国的台商面临中共几个推力,也导致台商结构改变:路线左倾、监管升级;劳动成本增加,以上海为例,最低工资达到每月人民币2,690元(约1.2万新台币),雇主还得负担五险一金等社保费用,导致人事成本增加;环保要求提升,中国越来越强调“绿色发展”,对于“双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限制将成常态,2017年昆山的限污令,还造成台商大规模停产,2021年9-10月江苏、广东、浙江多省出现“拉闸限电”,导致制造业停工停产。

台商地位改变、优惠减少也是推力之一,黄健群说,1990-2010年间,大陆极需台湾的资金与技术,以及税收与就业,因此台商备受礼遇,所到之处常有高规格接待,并提供优渥投资奖励。近十多年来,大陆政府对台商的态度已由“招商引资”改为“挑资选资”,优惠措施也以针对高科技产业为主。近年来台商业者更常因环保、工安甚至政治因素而遭惩处。

另外,台商参与中国内需市场的困难,也是台商出走原因,其中涵盖通路:中国台商长期以出口型态为主,缺乏对内需市场的了解和经营,亦缺乏对通路的掌握, 加上陆方通常会优先采购本土企业的产品,以致台湾产品打入中国内需市场更加艰困。

资金:中国市场相对庞大,无论是要建立品牌或是行销均须投入大规模的资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商多难以负担,且台商在大陆融资由于债信、担保品缺乏,自大陆银行取得资金亦较为困难。

智财权: 近年来,虽然中国官方已大幅增加对智慧财产权的保护,然而中国大陆市场仿冒、伪劣(山寨)品情况仍相当严重,且在低价抢市下,已造成市场行情紊乱,不利台商经营。

地方保护主义:台商在中国常常被视为“外资企业”,无论是政府采购、税务、公安等执法上,经常受到歧视性的对待,无法与当地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公平竞争。另外,中国本土业者崛起,竞争加剧。

黄健群分析,中共对台政策是影响台商结构因素之一,他表示,中共对台政策主要有“两反、两促”,顺序为是反介入、反独、促融与促统。黄健群解释,“反介入”意指,中共将持续向国际社会释放台湾问题为核心利益的讯息,并透过经贸政策工具化,阻却西方国家介入台海事务;“反独”则是将加对于台独企业、台独艺人的遏制并在更多领域要求台湾政治表态。

黄健群补充,“促融”以经贸交流为主轴,一方面以“惠台政策”磁吸台湾企业、人才赴中;另一方面,持续推动中国经贸人士赴台参访;最后的“促统”则是强化台湾社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国际宣传,限缩台湾国际空间。

黄健群提到,台商在中国的动向可分三类型:转移产能、就地转型、退场撤出。他说, 2018年以来,面对大陆台商国际、内部的投资环境变化,选择撤场退出的占比并不高,最多将近两成(16.7%)。和2022年相较,2023年选择退场撤出比例都大约一成。

黄健群说,转移产能、就地转型,仍是多数大陆台商选择,大陆台商透过回台投资或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地区,以规避关税,或建立所谓的安全供应链,成为台商转移产能的主要方式。

黄健群分析,台商考虑转移或撤离中国大陆原因,许多大陆台商认为:中国大陆环保法规日趋严格,而劳动力不仅欠缺,薪资成本也逐年高升导致压缩企业营利空间,是大陆台商考虑转移或撤离中国大陆的主因。

此外,当地业者削价、仿冒的不正当竞争,以及政府在执行环保、税务法规上的选择性执法,也导致台商与当地业者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都影响大陆台商投资中国大陆意愿。

至于台商考虑续留中国的原因,黄健群说, 台商考虑续留中国大陆原因,内需市场潜力是大陆台商考虑增加对大陆投资原因。此外,中国大陆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与新兴产业商机,也是厂商投资布局考量的重点。中共对台措施,减税降费是台商认为助益最大的政策;其次依次为对台31条、26条等、《外商投资法》开放市场,以及智慧财产权保护等。

黄健群分析两岸贸易可能变化,在进口替代政策下,中国对于来自台湾低附加价值、或足以自给或另有进口来源的产品,将减少进口;至于中国所需的资通讯或关键产品,中共将透过政策优惠及市场诱因,更积极吸引台湾企业赴陆投资。

至于西方“去风险化”下的全球产业链重组,黄健群说,将间接减缓两岸贸易依存度。中国“扩内需”下的市场诱因,将可能促使部分台湾企业进一步融入大陆;但随着中国对台湾产品进口需求的减弱,两岸的投资、贸易,将逐渐呈现脱钩状态。◇

责任编辑:林勤芝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