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活

戏曲脸谱简史(三)

【大纪元讯】明、清两代,是昆山腔、弋阳腔等演出的传奇剧目的天下,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使行当分工越来越精细,宋元戏曲中的净丑角色,到明清戏曲中分化为大净(大面、亦称大花脸)、副净(二面、亦称二花脸)和丑(三面、亦称小花脸);大净中又有红面、黑面、白面之分;丑的脸谱,基本上是沿着宋元戏曲的“花面”路子发展的。副净扮演的反面人物,气局亚于大净,脸谱规格略大于丑,就是把丑角眉眼间的白斑扩大些,勾过眼梢,但又不同于大白面,大白面则扩大于整个脸部,或一直可以画到脑门顶。这个历史阶段,昆山腔和弋阳腔是基本相同的。如果比较的话,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如在大净脸谱方面,昆曲在白面上有较大发展,而弋阳腔则在黑面上表现得更出色。

  

从梅兰芳缀玉轩(缀玉轩是梅兰芳的书斋名)所藏的明代脸谱看,明代的人物脸谱要比神怪脸谱单纯、朴素。人物脸谱除了分红脸、黑脸、赭石脸、蓝脸、绿脸外,其表现手法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眉眼部位。明代的人物脸谱画得较拘谨,有一种古拙的美。在性格化上比元代有了较大进步,净、丑行当的每个人物能基本有一个专谱,但比起后世的脸谱来,性格特征仍不是很充分的。这主要是由于脑门、两颊、鼻窝、嘴岔几个部位,还没有充分刻画,此时的人物脸谱大都可以划入“整脸”一类。但净、丑行当的每个人物能基本有一个专谱。

  

明代的神怪脸谱画得很花哨,其中有一部分是“象形脸”,如龙王、白虎、豹精、狮精、像精等。神怪脸谱上,脑门、两颊也有各种图案装饰,这一手法后来逐渐也用到了人物脸谱上。

  

明代人留发,而清代人留辫子,清人要剃发到脑门以上,这样清代人脸谱的勾画部置就不同于明代了。明代脸谱都是在脑门以下的部位,有的人物还要戴假髯,所以一般呈六分脸型,不戴假髯的,脸谱画到下巴,呈八分脸型。清代的脸谱随着剃发画到脑门以上,脸上图案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梅兰芳藏的清初脸谱看,清初的脸谱比起明代来,明显的脑门比例增高了,在构图格式上变化不大,但在细部作了较多改动,尤其是眉眼部位的勾画更细致了,比明代复杂了一些。

  

清初脸谱在性格化上有一些进步。最明显的是包拯、马武等人物的脸谱。包拯的脸谱,在明代的画法是双眉挺直,着重表现他的坦直无私、刚正不阿的品格。到了清初,直眉画成了曲眉,这是向后来的紧皱双眉画法的一个过渡,目的在于突出表现他愁的精神状态,到了清中叶以后的梆子、皮簧戏里,包拯的脸上不仅句了一对紧锁的白眉,而且眉毛间还拧成了一个大疙瘩(月牙形或称阴阳鱼形图案),突出表现了包青天整日为民审冤案而发愁的神态。马武的脸谱,明代勾蓝脸、画红眉。清初仍是如此,但把眼窝改画成黑喜鹊式(明代已有,如杨七郎脸谱),把红眉改画成火焰式(明代也有,见火神脸谱),这比明代的更好的多,很能表现他的火爆性格。

  

清初的人物脸谱里,已有个别的开始在脑门和两颊画点图案,这种手法是从明代神怪脸谱中移用过来的。注意刻画脑门和两颊部位,这在清初是个进步,有利于谱式的多样化和性格化。

  

清中叶,地方戏兴起,净、丑的脸谱,各地差异较大,但总整上是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京剧形成以后,京剧吸收了许多剧种的精粹,在表演上更臻于成熟和完美,行当划分上更加细密,这使得人物外部造型也更加讲究,脸谱艺术获得空前发展,在谱式上更加多样化,在性格上更加个性化,在图案上更加复杂化。不仅各剧种的脸谱有差异,就在一个剧种里,也有不同流派,如京剧中有徐宝成、何桂山、穆凤山、钱金福、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等名伶的不同风格流派的脸谱。

  

戏曲脸谱艺术经过了长期的、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五彩缤纷、辉煌灿烂的艺术境地,成为世界艺苑一奇葩。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