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

印度人与种姓制度藩篱

印度─跃升中的南亚新兴市场系列报导

【大纪元11月14日报导】(中央社印度德里十四日电)许多国家都曾经历不平等的社会阶级,但没有一个国家像印度种姓制度这样历史长远且严密苛细;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批评,受过教育的印度人往往告诉外国人,种姓制度已废除,或者已无人注意,其实不然,它依旧关系广大民众的生活,只是愈来愈多的印度人开始努力向上,期盼跨越这道藩篱。

种姓制度的起源已经不可考,史家认为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雅利安人由中亚进入印度之前,当地的土着已经有阶级之分。雅利安人为了确保本身地位,避免与土着混合,将这种阶级排定高下,垂为定制,用四种颜色代表,形成今天印度教遵行的四种阶级。

这四色人中,阶级最高的是白色,婆罗门,包括学者与主司祭祀的僧侣,他们是众生与印度教神只之间的连系;其次是红色的刹帝利,包括王族与战士,负责司法与统治;再次是以黄色为代表的吠舍,包括商人及庶民;最后是黑色的首陀罗,包括工匠与奴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贱民,从事清洁秽物的工作,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种姓,譬如洗衣,清扫街道与厕所,搬运垃圾,火化尸体,清理动物的死尸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制革,制鞋,在婚丧中击鼓等。

同一种姓之中,又按职业,可以分为许多小团体,叫作jat。这种次级团体之间也有尊卑之分,但是并不明确,自认阶级较高的,会排斥他们觉得地位不如他们的人。

不同种姓有不同的行为规范,给人不同的社会观感,婆罗门是祭司,知书达礼,排斥暴力,而且茹素;刹帝利属于统治者与武士,强壮勇猛,喝酒吃肉;吠舍是商贩,精明练达;首陀罗不让人讨厌但是有些低下;贱民被认为是鄙陋粗俗的一群。相反的,在低阶层的眼里,高阶层的人都傲慢无情。

妇德也和种姓相关,一般而言,种姓愈高,阃范愈严。婆罗门的新妇应该是处子,对丈夫忠贞不二,夫死也不再嫁。相形之下,清洁夫的妻子离异或守寡之后可以再婚。这是因为高等种姓注重门第,严防血统混杂。

在过去,有些地方,特别是在南部,贱民对高等种姓要表示恭顺,与他们保持距离,避免因为碰触,甚至影子接触而亵渎他们,因此要佩带铃铛,警告别人他们来了。在印度大部分地区,贱民不能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或学校,不能使用“清白”阶层的水井。倘若偷听经典甚至读经,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不同种姓之间不通婚嫁,也不相往来,不但不一起进食,也不吃低等种姓烹制的食物,因此许多餐厅都雇婆罗门为厨师。

跨越种姓的婚姻通常会被社会排斥,但有些高阶层实施多妻,同一阶层的女性不够,只好委屈求全迎娶低阶层妇女。此时女方,必须准备丰厚的妆奁,作为回报。反之,高阶层妇女下嫁低阶层男子的情形绝无仅有。

为维持规范,各个种姓设有会议,叫做panchayat,几乎清一色由长老组成,定期集会,调解种姓纷争。对违反者施以罚金或罢黜的处分。在极少数的情形下,甚至逐出种姓。

冒充种姓抬高身价,几乎不可能。倘若没有人认识你,那么或许可以暂时蒙混,但是一般人在根据血缘家系弄清陌生人的底细之前,不会深交。在印度“您府上那里?”可不是一句等闲的问候,因为世故印度人可以从一个人的乡里,窥见他的背景与种姓,否则不会解除戒心,更不会和他或他的后裔共食或定亲,这就是为什么印度人的婚姻至今还靠家庭安排的原因。

即使是报端常见的征婚启事,除了少数情形,像是女方年逾三十,或者男方感染了HIV病毒,而注明“种姓不拘”之外,阶级意识相当明显,比如指定对象要“皮肤白晢”,“轮廓明显”等。

乡村的婚宴最能显示阶级之分,如果是在一位高等种姓者的家里举行,厨师必须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种姓,通常是婆罗门,同一种姓的客人各坐一行,不同种姓的两行互相垂直或者远远地平行,贱民之中的皮匠与清洁工则坐在最远的角落,甚至巷子里。宴客区外,还有一群贱民拿者篮子等候客人把吃剩的食物抛过来。

高等种姓把低等种姓口水沾过的食物,视为不洁,绝对不吃,也不参加贱民举办的饮宴。

回教徒不分种姓,但是他们举办婚丧饮宴时,如果邀请印度教徒的客人,为了表示尊重,都按照印度教的礼节备办食物,安排座次。

社会阶层与经济地位息息相关,即使在现代的印度,高等阶层的人通常在社会上从事律师、医师与工程师等工作,生活优渥,低阶层的人有许多生活贫苦,饔飧不继。

这种世袭的阶级制度得以长久维持是因为印度教笃信因果与轮回。一个人出生于何种阶级 乃由前世的行为所决定,而这一世的行为,又会决定下一世投胎在那一个阶层,不断循环。

领导印度独立的甘地为了打破阶级制度,坚持每个人都要轮流扫厕所,甚至称贱民为“神的儿女”(Harijans)。印度独立之后,废除种姓制度,宪法在前言中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政府并且立法保障低层民众,对象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设籍阶级(Scheduled Castes),包括传统的贱民,又称被压迫者(Dalit),第二种是设籍部落 (Scheduled Tribes),指居住在人烟罕至的森林或山地,不接受种姓制度的土着。第三种是其他落后阶级(Other Backward Classes),包括首陀罗,背弃印度教皈依其他宗教的贱民和游牧民族。

印度政府规定,政府中的职位以及大学入学名额需要按这三种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予以保留,也就是说设籍阶级占百分之十五,设籍部落占百分之七点五,不过落后阶级虽然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但是保障名额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另外,在中央与地方议会中,设籍阶级的议员席次不得少于七分之一,使他们的意见得以表达。

这项匡正歧视的政策改善低层民众的地位,却使高等种姓感到不满,因为条件不如他们的低等阶级,往往比他们优先入学或进入政府机构。1990年8月印度总理Vishwanath Pratap Singh宣布要根据1980年十2月落后阶级委员会的建议,提高落后阶级在大学与政府机构中保障名额,引起高等阶级激烈反对,酿成暴乱,数十名大学生,抗议机会受阻,自焚而死,导致VishwanathPratap Singh的政府垮台。

改革的脚步尽管蹒跚,种姓的界限已经不如过去严苛,特别是在城市,不同种姓的人聚居同一个社区,在公共汽车与电影院摩肩接踵,在人潮拥挤的速食店排队点餐,谁知道你旁边的人是什么种姓,又有谁理会厨子是不是婆罗门。

城市生活创造许多新的工作,电脑公司的程式设计师、客服公司的话务员、航空公司的空服员,这些异于传统的职业,超越种姓与行业之间的关联,产生一种新的中产阶级。

但是在印度百分之七十人口,与百分之九十贱民居住的农村,改变迟缓。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为地主耕作赖以为生,又深信印度教因果轮回之说,安于现状,使种姓制度的阴魂不散。在Bhihar省的封建地主,甚至雇用私人部队,奴役卖身的长工,视法律如无物。

1997年K. R. Narayanan担任印度总统,成为第一位出生贱民的国家领袖。他年轻时必须克服歧视才能接受教育,其后担任律师,继而步入政界。Narayanan的奋斗象征印度独立五十年来,贱民超越种姓藩篱的坎坷历程,因而鼓励更多的印度人努力向上,期盼有一天也能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