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竹:文化市场与说话市场

刘晓竹

标签:

【大纪元11月28日讯】从11月28日起,《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生效,这是中国文化市场开放的一个起点。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也是一点希望,希望以后多一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少一点假大空的官样文章。

然而长期以来,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养成了中国官场中的一个坏毛病,这就是喜欢教训老百姓,打官腔故然是一种公然教训的模式,那些即使不打官腔、温文尔雅的官员,不管你怎么说,其实骨子里还是要教训老百姓,意思是你要听话,不要犯禁。

显而易见,这是文化市场高度垄断的恶习。我们听得到的都是高高在上的人说什么、怎么说,而没有平头百姓说什么、怎么说的余地。所以,开放文化市场的关键是开放一种说话市场,也就是多听听老百姓说什么、怎么说,起码让老百姓有说话的地方。

比如,老百姓最关心腐败问题。他们不关心领导人接见外宾如何,也不关心哪里有个大投资案,这些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无关。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展开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发现了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经济问题,根据报导,有几千个干部被免职、降职或撤职,这些原本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从1998年开始,已经对对两万多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审计查处各种违规金额达692亿元,这还不算省部级以上官员的经济问题。

老百姓想要知道,这个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能不能解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腐败问题,能不能厘清党政领导干部经济问责制。此外,这个东西能不能分级分层地推进到县级以上党政部门,也就是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换句话说,能不能把所有的账本都摊在阳光下,让老百姓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资金使用、项目运行、数据核实等方面,对老百姓有一个交待。从这里开始,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问题的监督,采取多种形式对政绩进行监督与考察,比如行政效能监察、政府绩效审计等,这些措施将防止领导干部搞假政绩,劳民伤财。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钦差大臣,共产党取消了这个东西,代之以纪律检查委员会,我看不是很成功,起码还没有达到那个钦差大臣的巡视功能。领导干部到了地方搞见面会,并听取工作汇报,都是走形式,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这个体制还是个官官相护的体制,所谓“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党管干部”,都没有落到实处。为什么不能落实?因为老百姓说话的市场没有开放,只有官员教训人。

当然,现在这个文化市场的开放政策是针对外资的,我希望“对外开放”能进一步带动“对内搞活”,也就是通过对外开放文化市场,把这个死气沉沉的官僚文化市场搞活,多一点老百姓的说话市场。官僚文化市场的特点是,你搞假的可以,但不能冒犯政府,老百姓说话市场的特点是,你冒犯谁都行,但必须是玩真的。

中国开放文化产业,引进外资,要对老百姓有利,这是一条。此外,中国文化产业严重滞后,毫无国际竞争力,比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还落后。重振中华文化,动力还在民间,在老百姓的生活日用之间。老百姓一说话,文化市场自然会活络起来,而一封口,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转载自《自由亚洲电台》网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刘晓竹:国庆感言  中国人“站起来”要分四步走
刘晓竹:总统大选与中美关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