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好评

刘晓竹:从南亚海啸看中国外交与社会

【大纪元12月31日讯】这次南亚海啸重灾,造成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成千上万人死亡,真是惨不忍睹。不过,今天想跟大家谈另一种惨不忍睹,这就是中国外交与社会在道义资源上的贫困现象,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惨不忍睹”。中国有个成语叫“隔岸观火”,现在可以改为“隔岸观灾”,好像这个海啸只要不到上海,就是与我无关的。

难道不是吗?中国政府捐了钱一点钱,出动了一个35人组成的救灾队,换句话说,是“意思意思”。在我看来,这点意思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派出来的救灾队,还赶不上孟加拉国。孟加拉国还出动了一百多人。我记得中国领导人有一个说法叫“送温暖”,好像“温暖”是个口袋里揣着的东西,可以给来给去的,我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看起来,中国社会缺少的就是人性的“温暖”,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社会。什么是人性的温暖?人性的温暖发自人性的深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如果还要刻意去送,好像还要通过人为培养,那一定是虚假的温暖,不是人性的温暖,毋宁说而是人性的狡诈。中国社会“笑贫不笑娼”,缺乏对弱势的同情心,这一点发扬光大了,就是中国“笑贫不笑娼”的外交路线。

可以说,从捐助的款项来看,中国虽然谈不上慷慨大方,但也并不是十分小气。问题出在心态上。中国给点钱表示我重视你官方,重视与官方的关系,但没有表达出对那些受灾老百姓的重视。在外交上,中国从来如此,官样文章,官方关系,弄得头头是道,但百姓的文章,百姓的关系,则一无是处。为什么?中国外交历来缺乏“道义”的底气,因此没有底蕴。这也难怪。在中国“道义”值几个钱?中国还有几个人信“道义”这两个字?然而,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是道义,一个国家最高的外交资源是道义资源。孟子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在今天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关系的五项原则是不够的,还要有第六项,这就是人道主义的原则。“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不是人道主义。看起来,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找回来那个“道义”的感觉,找回来那个“道义”的尺度。不是从外面找,而是从里面找,用共产党的话说就是,“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我不赞成“革命”,但起码中国社会要先有一个“灵魂”,然后让这个灵魂有一点深度。

比如说,中国传统社会常有一些“义举”,反映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现在中国社会有哪些反映自身价值观的“义举”呢?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利举”或利益之举。一个小小的台湾社会还有无数的慈善团体,把民间的捐助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反观一个诺大的中国,连一个慈济功德会都没有,死气沈沈。中国过去曾经有个宣传上的说法,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这些灾民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希望中宣部的官员们不要唱高调,来一点真的,实践一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每个人拿出下个月工资的十分之一,捐给那些国家的灾民,救民于水火。只要是真的,我都佩服。但你玩假招子,假大空骗,搞得上下无真话,举国无诚信,其罪可诛。

其实,美国以及西方政府开始的反映也是不够的。但是好在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各种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行动起来了,各种捐献救助活动,如火如荼,这种民间的压力迫使布希政府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是典型的人民外交带动政府外交。中国需要人民外交,需要非政府的民间团体,需要老百姓的自我组织。然而,中国的老百姓被无数绳索捆扎,这是中国社会死气沈沈的真正原因,也是道义感、人性温暖失落的真正原因。一切都要靠政府,但官府里面,能做官的,比比皆是,能办事的,凤毛麟角。中国一些人喜欢追求大国的派头,但若没有大国的道义与襟怀,那派头是虚的,终归还是小家子气的,让人感觉是《水浒传》里的李鬼扮李逵。

其实,不要说其他国家的灾民,中国社会自己的灾民有多少?多少弱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一个“岸”上,不也是“隔岸观灾”吗?中国传统上的商人与大户还有义举,现在统统都没有了。现在的大款只会娶小老婆,穷奢极欲。中国经济在发展,但有多少慈善事业?美国人每年的捐款总数占国内生产总值将近百分之十。中国人捐了多少?恐怕连千分之一都到不了。孔子提出了“为富不仁”的警告,但让我不解的是,中国社会还没有“富”起来,为什么就已经“不仁”了呢?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