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健文:悼念孙夫人何冰姿女士

一个真实生命的典范

余健文

人气 21
标签:

【大纪元2月22日讯】认识孙国栋夫人何冰姿女士,是在十五年前六四前后。那时在每一次声援北京民主运动的集会游行中都见到孙先生夫妇积极参与。那是一段激动人心,亦使人无限悲痛的日子。在血色之中,我对于昔日之理想作了彻底的反省。从肤浅的唯物主义转而向内作生命的探求。在这段期间,孙先生与孙夫人给了我精神上的扶持与启发,孙先生向我开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意识,使我认识到传统慧命之所在。孙夫人则以其生命形态具体的展现了此文化精神的面貌,使我能真切体认到真实的生命之学问。

与孙夫人接触过的人,都会感觉到她是一个独特的生命,给人一种温馨而舒畅的感受。其独特处在于她有一片赤子之心,爱憎分明,并时时表现出活泼的生机。其所以给人一种舒畅从容之感,则在于其真诚坦恻之情,无论是初相识或老朋友,她都以诚相待,不作无聊的应酬,不作随便的敷衍。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孙夫人不是圣人,不能直下表现天道之本然,但她一生遵循人道而行,一本人事之当然,她是“诚之”者。故她处处表现出择善固执之情。对于民主理想之坚持,对于自由之追求,对于专制政权的厌恶,终生未有改变。每言及中共摧毁中国文化与压制人民的种种恶行,其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更常会拍案而起,谓要消灭暴政,必须使用非常之手段,甚至诉诸于暴力革命,亦不为过。有人以为她的言论过于偏激,不切实际,不够客观持平。但我以为这恰恰表现了她至诚生命的本质。她不以现实表面的是非为是非,不以实然之事乱当然之理,事事能以人文社会当然之义以衡量批判现实之恶。此正是她能择善而固执之所至。今日一般知识份子之所谓客观持平者,实无真实的是非观念,不过只是以现实为是,以存在为必然合理。美其名曰实事求是,其实是浮浅无知之论。他们不识实然之事上,更有当然之理。要求真是非,必本于实事而求之于超越现实以上的当然之理,方能得之。

在孙夫人身上我看不到老年人的暮气,而是感受到一颗年轻跳跃的心。数十年的战乱流离,仿佛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就算是在她患病的最后两年中,虽然体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次与她谈及她的工艺创作与文字学研究,她都会滔滔不绝,详尽的介绍每件作品的涵意,每点研究成果的意义,使人觉得生趣盎然、如沐春风。每次看望她后,我总能感受到她的生机不断,深切感悟到周易干道所谓的“生机活泼”,此生生不已的生机,不正就是诚体之流行。虽然她患的是不治之症,我总觉得人的主观精神生命总能克服自然生命之不足。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孙夫人的一生,客观化了“诚之者人之道也”一语。她以其至诚之心尽了天命之性,成就了一个真实的生命。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常人的生命往往胶着于外在的物质世界,以身心逐物,不能反身而诚,故只是一物质的、自然的存有,无价值世界的意义,其生命亦非实有,即如“无物”。孙夫人以诚为体,故处处能表现生机之不滞,纯粹至善以贯切终始。牟宗三先生有言“理非空言,道不虚悬,必待人之体现。”我有幸认识孙夫人,得到她的教诲,使我得悉一活活泼泼真实无妄之生命。使中庸所谓“至诚无息”之义,具体呈现于我目前,由此而得知先贤所示决非虚妄之空言。

附﹕孙夫人何冰姿女士生平

孙夫人何冰姿女士是中国广东省三水县人,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九月十三日,终于民国九十三年(2004) 二月十一日。

何女士生于教育世家,其家族是民国初年推行新式教育的先锋。她的外祖父参与创办当时南中国最有名的学校─广雅书院,此学校后改名为“省一中”。

民国十三年(1924)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及黄埔军校以加强革命阵容,何女士的父亲何觉甫先生,母亲沉芷芳女士都是中山大学第一届的高材生,领导中大学生会。当时广州市的政治思想斗争很激烈─孙文主义学会和马克斯学会对抗,何女士的父母都是孙文学会的重要会员。何女士在这种革新的气氛中长成,所以特别有一种见义勇为,勇于任事的英毅之气。

当时广州的一所有名气的中学──教忠中学,是由何女士母家沉家所办。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教忠中学迁移到澳门。在何女士的母亲沉芷芳女士的主理下,教忠中学成为当时澳门的名校。后来汪精卫组织伪政府,沉芷芳女士是汪的亲外甥。当时汪家和沉家的亲戚多依从伪政权,唯沉芷芳校长依旧坚决抗日。汪氏欲以部长资格罗致沉校长,沉校长不为所动,伪政府欲以恐怖手段威胁,沉校长乃携带教忠大部分师生入内地粤北自由区办流亡学校。何女士协助母亲在极艰难环境下维持此流亡学校,一直到抗战胜利。何女士可以说是接受过火的洗礼。

抗战胜利后何女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并与孙国栋先生结合。沉校长后来先后担任广东女中及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何女士亦任教于女师与女中以协助母亲。

49 年大陆变色,孙先生与何女士流亡至香港,先在沙田信义学校任教职,后来改任校长十年。信义学校是一所政府津贴学校,连幼儿园共十四班。沙田乡村中有一些顽劣的儿童,入读信义后都能变化气质,变得很遵循,所以学生家长都非常感动。1976年港府要发展沙田,拆卸信义学校,将信义学校学生分往其它三学校,信义学校家长极力反对迁校,认为何校长教学认真,办学有成绩,不应拆校迁校。于是群到港督府请愿,甚至围困港督的座驾车,这是香港破天荒的第一次,港督不得已,在沙田新墟另拨校□让信义学校学生继续入学,可见何女士办学卓有成绩,深得人心。

何女士于1981年移民美国,来美之后,即致力于诗经及尔雅释草释木的研究,又从事于文字学,她认为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中国文化必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而文化的基础在文字,所以运用文字非常重要,而目前海内外的中国人,大多对中国文字甚少注意,尤其是自简体字流行以后,文字变成一种纯粹的工具,其文化涵义,愈发流失。她认为文字固应简化,但必须合理地简化,不应随便乱简。中国字有形、有音、有义,所以必须在不违背“形”“义” 的原则下而简。于是她又致力于采用浅易而有趣的方法解释字义,并收集编理通用流行的词语,俾青年人易学易用,为中国文化垫一点基础。同时她又醉心于篆刻,书法,纺织,陶艺,铜铸,石刻等工艺,她的退休生活,可谓多姿多彩。

在文字学研究与工艺创作以外,她更关心世局,时时以国家民族为念,痛恨专制极权,深盼中国能出现优质的民主政治,俾国人得享人权之褔,所以对于中国民主运动,多热情参与。为此,在2003年五月,三藩市民主教育基金会颁发特别成就奖给她,以表扬她在海外支持中国民主与人权的热诚与努力。

对于家庭,何女士数十年来尽了作为妻子与母亲的天职,她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其家庭成员中,目前已有六位博士。何女士八十年的生命,可谓充满意义与价值。

新世纪(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