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淡泊名利,仙风道骨,不慕仕途。他的学识和道行高深,“精识高道,深达摄生”,深懂得古今的修行摄生之道,相传他活到141岁,外貌非常年轻,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修道的神奇,尊敬他如洛下闳、安期先生之类的神仙。
孙思邈的神通
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七岁时就每日能背诵千余字。到了成年时,他已熟谙庄子、老子以及百家学说,并注释了《老子》(唐时已亡佚),且对佛教经典颇有研究。当时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叹道:“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识小,难为用也。”
孙思邈本人不仅是专注于博采群经、研究药方救济苍生,而且精研阴阳数术能够推步(用仪器或算术来考测天象)、度量乾坤。
在不同层次的神仙能够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一些时空,孙思邈一生中也有这种“宿命通”的表现,能看到了朝代的兴衰,圣人出世。《旧唐书》记载,北周宣帝时(公元578─579年),皇室多事,孙思邈就隐居到太白山。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征召他为国子博士,他称病推辞不出。孙思邈看到了未来,他跟亲近的人说:“五十年后,会有圣人出,那时我才助他救人济世。”过了五十年,圣君唐太宗即位(公元627年)后征召他,他就欣然受召前往京师,帮助太宗济世安民。太宗赞叹他是:“有道者!”太宗要授他爵位,他坚决推辞不受,只愿济助苍生,修身养道。
除了知天象,孙思邈也知史事。魏徵等人在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事时,恐有遗漏史实,屡次拜访请益于孙思邈。孙思邈娓娓道来,叙事详尽有如亲历一般。
孙思邈还能看到一些个人的前途。例如,在他的孙子孙溥还没有来到人间之时,他竟然已经知道他“未来的孙子”会在哪里为官和担任什么职务了。在《旧唐书》记载着: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曾请问孙思邈自己未来的事,思邈告诉他说:“你五十年后位登方伯(*刺史),我的孙子当为你的下属官吏。”后来齐卿担任徐州刺史时,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出任徐州萧县的县丞,也就是卢齐卿的下属。
乱世救人 苍生大医
孙思邈一生行医,心在苍生,活人无数,体现了“大医精神”。在乱世中,他心如止水,以一颗纯善之心待人,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人们都被他的至善所打动。
义诊换人参也为救人
在隋朝末年天下纷乱之际,孙思邈依然四处行医。有一天行医到江西九江地界,不料被一伙占山为王的强盗绑架到山寨。有人对山大王说,这是个探子。孙思邈对山大王说:“我不是探子,是医生,已七十岁了,怎么会是探子呢?”他看上去才三四十岁,那些盗贼诧异道:“你难道是神仙?”
山大王一试他,发现果真是医生,就要把他留下来,给山上的众老少看病。孙思邈对山大王说:“您是否常胸腹发胀,便干燥,尿频细绵,失眠多睡,早起口苦,牙龈出血……”听完之后,山大王大为吃惊,明白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一位与山大王结拜为兄弟的人,患重症,但缺关键的药材人参,山寨没有,需要下山采购。山大王说:“抢,去抢来。”孙思邈忙道:“此法不妥,治病救人岂可行不仁之事?”
然而山寨并没有足够的银两去购买昂贵的人参。孙思邈说,倘允许下山,他可顺利解决。山大王担心他一去不返,便让一个人跟随,限期为六日。孙思邈说,治病救人要紧,誓言返寨。
到了山下一个药店,孙思邈向店主表明自己行医,可以在此坐堂看诊三天,报酬是三两人参。店主叫一个伙计,测试他的医术,孙思邈诊得此人三年中苦于胃寒腹满。店主发现这人了得,便要求他坐堂八天,否则换不来人参。孙思邈也不计较,反正都是救人,只是想着和山寨大王六天的约定,于是商量说,可在六日内赶工赶点,一天两天活儿,并许诺日后得空,可再上门。
他坐堂之后,上门求诊的患者接踵而至,口耳相传之下,人越来越多,店关得很晚,孙思邈在疲劳中都坚持下来。三天里接诊人数,竟超过该药店开张半年的总和。“苍生大医”的精神──“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在他身上灼灼发光。
六天之后,他终于换得三两人参。当他回山寨时,山大王也已经知道情况,颇为感激。病人服药之后,病情立即好转。孙思邈接受了山大王好意,却谢绝奖赏,只提了一个要求,下山寻访原九江太守。山大王被孙思邈一言九鼎的医德所打动,痛快地应允。
体恤苍生 巡回义诊
孙思邈曾经在中原焦作一带行医,长达二十余年。一开始,他在小山村一户人家住下,在门口置一张小案几,他坐在几后,正对面就是患者座位,尽可能与病患缩短距离。对上门的患者,只收取微薄的药费,恰够成本。遇上家贫者,则分文不取,实际上他的行医相当于义诊。
同时孙思邈还反对医者在病人面前笑语喧哗,自顾其乐。他能易地而处为身在苦难中的病患和其家属着想,恻隐之心在大小处尽显。例如他为了不让乡下患者跑太远的路来看病,他自己采取了“巡回诊疗”方式,即轮番到各处出诊,在每一定点住诊一段时间,尽可能兼顾各地的病患。
大医精诚 视病如亲 己身生死置之度外
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的精神素养,阐明真正的医者对病患要一视同仁,且当作至亲。(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他还说大医治病要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他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此把自己的著作加上“千金”二字。孙思邈以德修身,以身作则,并将常见疾病之药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让人自己取用,不取分文。
生命的真谛
史书记载孙思邈卒于永淳元年。死前嘱咐后人薄葬,不藏冥器(陪葬品),不用牺牲祭祀。他咽气后经过一个多月,颜貌如生没有改变。举棺下葬时棺木空如无物,当时人都说他尸解了。人们传说孙思邈没死,仙踪在四川山中游。到了北宋,苏轼有诗《题孙思邈真》,诗句说:“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孙思邈一生修德为本,救济苍生,他在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祷,就多福多寿,这才是生命的真谛。[1]道行高深的孙思邈所见所行,提供后人深刻洞见生命真谛的内涵。
注[1]原文:“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资料来源:《谭宾录》《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
——看更多【神仙故事】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