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华:歧视即把个人问题族群化

张锦华  台大新闻研究所教授

标签:

【大纪元8月25日讯】我们多数国人都出过国,是否曾经有在国外被歧视的经验呢?我自己多年前留学美国时,就曾在街头被一群呼啸而过的年轻人辱骂:中国人,滚回去!自己一个堂堂博士班研究生,只是正常的走在街上,然而在主流优势族群的一群混混的眼中,大概连宠物猫狗都不如!不但觉得自尊受挫,低人一等,而且觉得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

近几年我的研究也很关注族群歧视的问题,发现歧视不仅是一种明显的粗暴和仇恨的行为,也常隐藏在我们的语言和价值观中,只要我们对事实和真相了解不足,不能真心的同理别人的处境,就非常有可能出现歧视的结果。其主要特征就是把“个别”偏差或异象,推论为“族群”特质而导致污名化。不论是政府高官或大学教授都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举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有医生发现某个孩童有发展迟缓现象,其父母为异国婚配,就推论“外籍新娘”小孩,易罹发育迟缓问题,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可能很多人的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

但是,内政部近期公布了一项外籍和大陆配偶的生活状况调查,总共实地访查了自民国七十六年至九十二年的外籍和大陆配偶约二十九万人,研究结果与我们的一般想法,有明显的差距。

例如,外籍配偶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04人,大陆配偶则仅0.73人,而我国的平均生育子女数则是1.21人。显然我们认为跨国婚配子女数高,根本是一个刻板形象。而在子女健康上,外籍与大陆配偶所生子女发生迟缓现象比例只有0.1%,我国儿童局统计的国人六岁以下子女同疑似发展迟缓比例则为4.6%,竟然高出前者四十倍以上!因此,在发展迟缓上,社会上流行的刻板印象其实是错误的!

类似的例子其实很多,这种把个别的“个人”问题加以“族群化”的现象,最容易对弱势族群产生,而造成污名化和歧视的现象。歧视不仅是一种言语认知上的轻蔑,更是一种社会暴力,被歧视的感受是很屈辱的,极有可能造成暴力反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迈向一个真正祥和美好的社会,让台湾的多元族群都能活得有尊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先从不要把“个人”问题“族群化”做起。──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连战:国民党早已推动族群融合平等法
章天亮:慈悲与惩罚
【人物真相】杨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牺牲品?
冯睎干:彭定康仗义执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