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除夕盛宴 各家名堂迎新招祥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10日讯】自由时报驻欧特派记者胡蕙宁
西方除旧布新 讲究“发响发火”

敲钟、鸣枪、放炮 愈响愈好

燃火、放灯、玩火箭筒 愈火愈赞

唱井祈福、打谷去禾 最是特别

除夕名堂各家都有,除了聚众欢度外,几项几乎是所有文化都拥有的共同庆年特征,就是震响驱邪、燃火迎新及因应各地区气候与传统的招祥举动。欧洲也与台湾一般,在除夕之夜有着自己的诸多规矩,以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度的来临。

很有趣的是,德语系国家是用一个罗马老教皇的名字“席尔维斯特(Silvester )”来称除夕这天。

席尔维斯特事实上是个拉丁文中的男性名字,原意约是“森林居住者”,但是在长年的演化下,现在用德文说这个字,所有人都知道是称除夕了,这也证明要说欧洲历史,跨越种族的几乎都不脱基督教史。

在历史典故上要说起基督教的席尔维斯特,那就不能不提当时的罗马大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us ),在这两个人联手之前,基督教还被排斥为邪教,信奉者被捕杀长达百年,教会与信众一直在争取宗教自由的瓶颈上挣扎。

康斯坦丁大帝于西元三一三年不但承认了基督教教会,甚至宣布将基督教列为国教,在康斯坦丁大帝的全力支持下,席尔维斯特在三一四年1月底马上从罗马主教晋升为罗马教皇,从此大展身手重整组织,四处建立教堂将基督教遍传乡间,一举奠定该教在西方社会的民间势力。

在西元三三五年的12月31日这天,席尔维斯特逝世于罗马,之后被受福成这天的圣徒,从此在基督教世界中,他的名字就与除夕结缘到今日。

游行纪念除夕守护神

基督教会从三五四年起,就在这年终的最后一天纪念这位圣徒,而欧洲世界也从第五世纪开始,陆续用各种方式庆祝追念这位基督教先驱,在乡间更有席尔维斯特游行来除旧迎新。即使基督新教改革后,依然没有动摇席尔维斯特的历史地位,意大利到现在都还有“席尔维斯特之旅”,让人瞻仰这位前教皇的人塌迹。

既然连除夕的守护神都有了,那除夕的规矩就要上场了。从古日尔曼人开始,不管除夕是哪一天过,那天夜晚绝不能安静过,巨响还要加燃火,否则古人老放在心里的恶神怎么吓得走?中世纪欧洲人比较文明之后,恶神还是一样在人们心中,只是年终改成用击鼓、教堂钟声与各种发响乐器来驱魔。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黑色粉末的火药开始流行,人们于是会用鸣枪、放炮来除旧,法国名君主路易十四还因为巨型烟火事件而名噪一时。

鸣枪在欧洲有些农村特别重视,那是在除夕凌晨破晓前,由屋主人举枪对农场或花园放枪,以此祝福新年里农场丰收或果树丰硕。

阿尔卑斯山地区民众会用击鞭发响来除旧迎新,据说是沿袭了古日尔曼人发响除魔的习俗。德国威斯特法任(Westfalen )地区,过去还曾经流行过除夕或新年“铸铁”,让铸铁匠在年关用力打烧红的铁块,发出有韵律的声响,用此代表打掉了旧年,迎接新年岁。

发射小型火箭筒庆祝

发展到现代,驱逐恶魔已经不太重要,但是除夕玩乐却是人们念念不忘的大事,不吵不火尤其不行。烟火、鸣炮等已经难以满足玩家胃口,即使教会呼吁,该把这些钱省下来做点好事情,很多欧洲人在除夕夜晚还是愿意花大钱来放鞭炮,甚至还出现了发射小型火箭筒,让放火与声响一举结合来除旧布新。

德国政府规定一级小烟火像是仙女棒,整年中不需许可,但要十二岁以上才可以玩耍。二级烟火或火箭筒含十公克氯块酸或同量黑火药等,唯有在除夕夜可以不经官方特许,从晚上六点放到凌晨一点,喔,当然要年满十八岁以上,可别忘记。

在除夕夜因火受伤的人数上升后,逼得德国政府颁布了烟火施放守则,不但将烟火的火药等级分类,依年龄等级来贩卖,还警告民众必须遵守“烟火施放须知”。

德国立法者还要求燃炮者必须“为其他人民设想”,教堂、托幼所、老人院、医院等附近都禁放烟火鞭炮,火箭筒发射还不可以高过高空一百公尺哟!

通常大放烟火之处都在古堡或名胜古迹处,像是巴黎凯旋门与香榭大道、柏林布兰登堡门与海德堡山顶城堡,每年都有庞大群众“前往放炮”,上百万规模时有所闻。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欧洲地区都用烟火鞭炮来“发响度除夕”。

在瑞士阿尔高(Aargau )地区就只用火光来庆祝,没有鞭炮的嘈杂。哈尔威(Hallwil )地区更唯有用除夕火花与打谷仪式来除旧,要年轻人拿着打禾棒,在火焰洒下的火花中打谷去禾,用此来送旧迎新。

此外,有些省份是用灯火照明来过除夕,像是瑞士拿肯村(Nankendorf )就在山区、悬崖、河畔、草原等到处放火把、照明灯或灯笼等来度除夕,这项传统据说可以回溯约一百年的历史,每年都吸引庞大的观灯人潮。

玩火表演也在欧洲逐渐盛行中,每年都有各地的玩火表演在除夕夜来此共襄盛举。当然,保持非常信仰的家庭也不是没有,依然坚持用长祷来过年终,尤其在四面用火光照明环绕的除夕夜,祷告来年的平安顺行据说最具诚意。

敲锅打鼓拜访邻居

除夕声响演变成音乐与歌唱,在欧洲部分地区可以见到这类习俗,像有些地方会有孩子在年关敲锅打鼓地拜访邻居,例如德国中部巴帝区,这些敲门歌还押韵带猜谜,开门者要仔细听。

瑞士莱斐特(Rheinfelden )地区也有除夕夜“唱井祈福”的活动,这里人们在当晚九点聚集,一起到市中井边唱歌求福。当地人说这个习俗可以归溯到一五四一年,当年因为瘟疫死了非常多人,人们怀疑是井中水受污染而让人生病。于是十二位兄弟在除夕开始了这项求福祈祷,用来希望这个城市来年健康平安,从此流传下来。

瑞士温特湖(Winterhur )地区也是用音乐来过年,除夕晚十一点四十五分,当地教堂就开始大播管风琴音乐,凌晨时分开始敲钟,欢迎新年来到。

这项传统在当地据说从十六世纪就开始了,来自钟楼守卫者换人时必须敲钟的习俗。另外,欧洲到西元一千年底,发展出来的新年化装舞会也很受民众欢迎,巴黎甚至到十五世纪都还保持着这项新年传统,还有牧师装扮成主教出来共襄盛举;当然之后就要小心,通常是开除教籍的命运会马上降临。

现代人虽然电话、简讯、电子邮件利用频繁,但还是有很多欧洲人选择在年节用贺卡遥祝远方的亲友。据说第一张明信图片卡应该是十九世纪的七○年代诞生,创始人是霍斯里(M. J.C. Horsely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贺卡祝福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热门玩意。到现在庆除夕,欧洲还是会上市许多除夕贺卡,上面印有像是苜蓿幸运草、除烟囱人、席尔维斯特香槟或果酒、一个老头代表过去的一年、或是幸运猪等等图案,这些流传悠久的图形在欧洲都带有庆除夕迎新年的意义。

希腊用新生儿迎新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用初生婴儿来迎新,应该是公元前六百年始于希腊的一项传统,他们在祭祖时除了食物大宴外,会摆上一个新生儿在旁边,用来表示一年复始,万象更新。

早期的埃及人也喜欢用新生婴儿来代表再生,早期基督教会欢度新年却拒绝与新生儿连上关系,认为这是异教举动。直到将婴儿与耶诞夜诞生的耶稣宝宝扯上关系后,教会终于接受了在新年时用新生儿来表示“新的象征”,日尔曼人在十四世纪开始接受这个传统,之后由德国后裔带往美国新大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除夕夜观“土星冲”奇景
假日自由遐想(二):一起来做大扫除
组图:悉尼除夕焰火 辞旧迎新
海啸天灾亚洲取消庆新年改悼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