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闻

讨论:中国深化户籍改革的关键何在?

【大纪元11月27日讯】(自由亚洲电记者杨家岱采访报导) 中国户籍问题专家王太元最近指出,深化户籍改革的关键在于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人事、劳动、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利益,让这些利益与户口脱钩。中国社会学家胡星斗也认为,户籍改革徘徊不前的部分原因在于“既得利益”。

应当如何看待这些专家有关户籍改革的构思?如何评估中国人事部有关中央机关公务员招考放开户口限制的新政策?将在城市落户的条件减为“拥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和固定收入”的思路和实践应当加以肯定吗?网路杂志《大参考》主编、中国事务评论家李洪宽、中国事务评论家一平围绕这些问题作讨论。

记者:户籍制度的改革,许多人都这么说关键在于剥离附着于户口上的人事、劳动、教育、和社会褔利等等利益,这一点大概没有多少人反对。

但北京公安大学有一个户籍专家王太源他说:要强迫剥离,也就是说今后把落户条件,比如你要到北京来到上海来,把落户条件减为只剩下固定住所、固定生活来源,这种思路对不对?现实不现实?

李洪宽:从本质来讲中共上台之后,设计的这套户口制度把中国人民捆绑在一块土地上,或一个单位上。中国的这个户口制度是全人类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限制人的自由,现在这个户口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表现的越来越多,过去,几十年以来给中国的家庭造成了无数的悲剧。

但在技术上如果要一下子把它废除掉的话,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背后已经涉到很多利益,所以说公安大学的教授提出来说,固定住所、固定职业,虽然它极其不合理,但它可能比现有的人事制度要进步一些。

记者:一平先生,您怎么看?

一平:户籍制度彻底改革也不是一步能做到的,眼下相对来说,我同意李先生的观点,而且还是一个进步法。但从根本上来说也还是不够的,什么叫固定工作?什么叫固定居住?这些概念都是非常不准确的。78年80年代以后,中国就说农民离开土地,这个自由有了,但是实际上不被接收,各地都不接收农民进入城市,这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记者:人事和户口的关系现在出现一个契机了,就是人事部刚刚宣布:从2006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的招考放开户籍限制,这个事态发展两位怎么去评估它的意义?洪宽先生?

李洪宽:这个恐怕是一种作秀吧,因为过去中央国家机关招人就是没有户籍限制,中央实际上是要谁就要谁!

记者:一平先生您的看法?

一平:我觉得改革还是进步的,无论如何它取消了户籍限制,最起码从法律上来说它还是一个改革和进步。在具体执行上,也可能还有很大的问题,很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中国的腐败现象,腐败现象相应的就是关系户,比如说公平招考,实际上,招考谁背后早就已经定了。

记者:教育特别是子女的教育,和户口的剥离,这个现实不现实?美国收学生还分编呢,在我们这大华府地区。

一平:我觉得这个完全可以做到,好比一个学区,农民打工移到这个学区,聚到一个学区不会很多人,也许一百人,一个学校增加一百人,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李洪宽:说到中国的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在高等教育重点招收学生已经没有户口限制,像北京大学都是全国招生的。当然,说到中小学主要是涉及教育经费的来源的问题,像美国的社会也分编。

记者:这个社会问题和户口的剥离问题是比较大一些,但是如果国家改变一下思路,把着力点放在改善农村户口,农村人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农村人日子好过了,也就不再羡慕城市户口了。这种思路您看怎样?

李洪宽:基本上在农村的福利制度,在毛那个时候,还有一些赤脚医生做些医疗给人民看病。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套就处于瘫痪和自生自灭的状态。农村的福利和保障都瘫痪了,就讲最简单的,比如图书馆,恐怕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图书馆。

记者:北京、上海这几个大城市是不是应当有比中小城市有更高的落户、迁入的门槛应不应该把门槛设得更高一点?

一平:我觉得应该从这样看,你能在北京找到工作那就可以,你有能力在北京居住,你就应该得到户口,这也靠自然调节。比如说北京和上海肯定竞争力高,竞争力高居住的条件就高,你有能力有这个条件,那你就应该得到,这不能靠硬性的规定。

记者:洪宽先生您认为呢?

李洪宽:我觉胡先生讲得非常好,因为你看国际上其他国家如纽约、东京、台北、旧金山、洛杉矶这些大城市因为没有户口制度,基本上是人口自由流动。所以你要到那里找工作的话,压力就稍为大了一点,房租稍为高了一点,你可能手头得有点儿积蓄才行,到那儿你才能立足,否则就比较艰难,但是它并没有发生动乱。

(据自由亚洲电台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