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戈:颠倒史实的奇文共欣赏!

——批析《马林科夫的“三农”情结》

火戈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1月29日讯】2005年11月19日,友人为传达纪念胡耀邦信息,拿来1份昨日(2005年11月18日)刚出刊的第90期《文摘周报》;但在它的第5版上,转载了《看世界》(2005年第10期)1篇题为《马林科夫的“三农”情结》的短文。笔者读后,感觉这是1篇令人颇为惊讶的奇文!因为,它奇在公然地撒历史之大谎——歪曲史实、颠倒黑白、混淆大是大非,从而,蒙骗年轻读者,为已经很臭的“左派”政治势力,乔装打扮与变脸张目。

如果一些不知前苏联史实的读者,看了这篇奇文,信以为真,就会以为斯大林死后,原来是“倡导科技治国的马林科夫”实行了“三农”改革,才为极权主义奴役下的苏联农民,减轻了负担;还会真以为,是“马林科夫上了台,大饼天上掉下来”。而真正在大力纠正斯大林主义错误的赫鲁晓夫,反倒成了维护“权贵和既得利益及其旧体制”的保守派了。……

其实,凡是了解前苏联50年代历史真实的过来人,都知道当时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等,才是货真价实的当年苏联的“凡是派”;正是这些人,忠实地坚持斯大林主义及其旧体制,进而对随后的苏共20大改革新路线(虽然其时代局限性还很大)持阳奉阴违的抵制态度与进行反抗,才最终遭到惨败的。再说,主张“科技治国”论者,怎么会着手于体制性的改革呢?可见,这位文品低下的“左派”作者葛栋玉先生,连撒谎的技能竟然如此蹩脚!怎不可叹乎?众所同知,正因为在体制问题上是个睁眼瞎子,马林科夫们才会牛头不对马嘴地“倡导”什么“科技治国”;因而,致使自己最终被新的时势无情地抛弃。当年马林科夫等人的政治命运,如同后来发生在中国的情况——“文革”结束后,由于中共11届3中全会新路线强调“拨乱返正”,从而无情地抛弃了那班坚持2个“凡是”的华国锋们的命运一样。这是历史性的注定,无可更改。由此可见,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虽然处于不同的国度,但发生的故事主线,却惊人地相似,其可比性颇强。

多年来,中国的一些“左派”先生们,常常把过气的华国锋先生树为自己的政治旗帜。这样,标榜着既反抗“改革开放”的权贵资本主义化,亦更在实质上决心反对开放变革路线——被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政治帽子的宪政法治的民主变革。因而,在他们的脑子里,不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或是胡耀邦、赵紫阳,都是“党内走资派”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应彻底地予以否定、打倒之列。于是,他们现在终于堕落到不择手段了!……

仍然,人们并不否认:同华国锋先生一样,就个人品质而言,马林科夫亦不算刁恶之徒。但他们作为政治家,面临大变革时期,却缺少应有的政治智慧与时代前瞻的眼光。由于这类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锐意变革的政治家。因为,在大变革时期,优秀的政治家必定体现于创新,而不是守成。但是,究竟谁在创新?谁在守成?这已属既成史实,岂能让人任意篡改?!

赫鲁晓夫是一位出身于矿工的知识面相对不太广博的革命家,但他具有锐意改革弊端百出的旧体制之气魄与灵感。他懂得应从改革某些不合理体制着手,而不首先强调药不对症的“科技治国”论。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带头清算斯大林主义。与此同时,变革论者决不是轻视科技的重要性,而是深知科技的发展,只能立足于相应合理的体制基础上,才会相得益彰。

可是,与此正好相反的“科技治国”论者,却认为旧体制是合理的或基本上是合理的,因而主张,只要抓住、抓好科技的发展,就能解决一切面临的问题。须知,这是主、次颠倒的认识,是明显误国损民的极权主义思维在作怪。而所有“左派”先生们的致命点,亦就体现在这里——永远感觉不到原有体制的根本不合理性。但是,在当前境况下,不诚实的葛先生等“左派”文人,是“感觉”到了这一点,但又无法摆脱旧立场,不能予以正确对待;于是,企图以颠倒史实的可卑手法,在为“左派”们自己脸上贴金的同时,必须把污水泼向对立面。从而,赫鲁晓夫被选中成为他们要抹黑的“理想”对象。因为,自历次极左政治运动以来,尤其在“文革”中抹黑赫鲁晓夫的余毒,至今在不少中国人内心未能消除干净,故而赫鲁晓夫这名字,在不同程度上还是一个反面的标签,往他脸上再抹黑,觉得会比较“得心应手”。

虽然,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局限性与当时苏联的时代局限性之缘故,那一场改革注定是“半吊子”式的!但在当年,它却又是惊动整个世界的破天荒的“解冻”壮举。这,除了“左派”们,相信已是全世界公认的史实。

所以,令人惊奇的是,当时的苏联农民自留地的增多与其他“三农”问题的某些改善,怎么竟成了守旧的马林科夫的功劳呢?这正像中共11届3中全会改革路线始自华国锋下台之前一样,当年苏联“三农”问题某些改善,亦确实开始于马林科夫当政时期。然而实际上,当时真正起决策性作用的,主要是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而不是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政府总理)的马林科夫。因为,在东方一党体制下,该党的第一书记(总书记或主席),只要实际握有军权,就是名符其实与名正言顺的第一把手。虽然当时马林科夫被外界视为斯大林的接班人,但实权却操在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手中。这如同后来中国的华国锋,由于思想保守,不合拍新的时势,致使大权旁落的情况,实质上是相似的。

再说,葛栋玉先生这篇奇文,就奇在其文中的赫鲁晓夫竟变成了反改革的历史人物;而被捧为改革者形象的马林科夫,竟然又运用自己的声誉,可以在全苏境内,“没花1分钱”地弄来了该电站所需的物资(“东西”)。请想一想,这篇奇文,不是因此奇上加奇了吗?显见,它在暗示人们:那随心所欲凭着长官意志行事的行政统制经济,即美其名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好得很呀,它根本无须改革嘛!只要再大力发展科技,那么,其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这,就是“左派”先生们的思维定式;否则,也就无所谓“左派”了。

由此可以想见,“左派”们的所谓“改革”,只意味着保守旧体制的修修补补之骗人谎言。同时,笔者注意到,这1期《文摘周报》第1版上刊着纪念胡耀邦的文章——《胡耀邦与当代中国变革》。因此,笔者冒昧推测:周报编者同期转载葛栋玉先生奇文,是否含针锋相对之意?因为世人皆知,就完成相同历史使命而言,胡耀邦才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赫鲁晓夫。而刘少奇,只是被毛泽东扣上“中国赫鲁晓夫”的“罪名”而己。这其实是名不符实的。……

更奇的还有,这位“左派”先生运用显然是断章取义的手法,引用了美国学者格兰特的话,作为这篇奇文的佐证……。亦罢,既然马林科夫当年还在部长会议主席任上,那么,权且称之为“马林科夫的改革”,亦无不可。但是,以此哄骗一下年轻的后来人,其行为是很下作的。可见,这位“左派”作者,因此而彻底堕落了,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笔者又以为,这奇文亦自有“不奇”之处;那就是:像这类奇文,正在大兴其道,而不是绝章孤本,独此1篇。并且相信,只要世间还存在“左派”政治势力,那么,以后定然还会大有来者。同时,这类堕落的“左派”作者,大概亦正吃香呢?不然,这类大作如何能够在国内党刊上发表?并且还能得以如此地转载呢!

2005.11.20于重庆沙坪坝大公村

(网路文摘——2370)

附文:

         马林科夫的“三农”情结

1957年7月,一个风云变幻的日子。一列火车飒飒地开出了莫斯科。

马林科夫坐在火车上,遥望着起起伏伏的山峦,遥望着起起伏伏的波涛,仿佛明白了人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的。昨天,自己还是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可今天却要流放到东南边地的哈萨克斯坦去了。

*不到两年的改革无疾而终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马林科夫也在沉痛地感叹道。列宁西去了,斯大林西去了,苏维埃的祖国好像也在西去看。看看今日的现状吧;国民经济已严重失调。工业只生产武器和军用物资,全然不顾老百姓生活的现实需求。被称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库班、伏尔加都笼罩在饥荒中。更要命的是,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养母牛、喂家禽、种苹果树都要交税。为了躲避征赋,农民们不得不悄悄宰杀家畜,砍掉果木。矣!农民的生活,真是太苦。乌克兰的警察抓捕了两个人后,竟然从他们身上搜出好几块人肉来。饥荒蔓延到这种地步,都市里的剧院还在跳芭蕾舞,官员们依旧举行着豪华的宴会。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如日月黑白截然对立。人民的不满情绪似火中烧,不改革能行吗?

所以,倡导科技治国的马林科夫接手了斯大林扔下的烂摊子后,便锐意图强。他认为:国家的首要事业是农民的复兴!在取消农业赋税的同时,还允许农民把自留地扩展4倍。于是群情振奋,当时民间流传的谚语颂扬说:“马林科夫上了台,大饼天上掉下来……”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马林科夫却感觉祖国向后退着。斯大林虽然去世,可那为了自我而涂炭生灵的毒素还在扩散着。改革的实质,就是一个调整利益分配机制的过程。一旦触犯了某些权贵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么会善罢甘休呢?反对自己的密谋终于变成了互相勾结的联盟,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解除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那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改革,也真正变成了昙花一现。

赫鲁晓夫恢复了向农民征收的苛捐杂税,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范围,彻底断送了改革的成果。从此,苏联不得不靠进口粮食来过日子。

*人心的冷暖是政治家操纵不了的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群众的热情也在火辣辣地奔涌着。马林科夫倡导的改革,深深地赢得了民心。所以,在流放的路途上,火车经过的每一个车站,都涌来了许多要看望他的农民。在车里雅宾斯克,马林科夫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当地人还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人仪式。

赫鲁晓夫听到报告后,怒不可遏。下令在火车开出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0公里的地方,把马林科夫乘坐的车厢与列车脱钧。然后把他们夫妇塞入汽车,一直拉到了流放的小镇。沿途还派了大量克格勃人员,严禁马林科夫与老百姓接触。

马林科夫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以后,担任了一个发电站的站长。他看到的情形是:工人们酗酒、旷工、玩忽职守,情绪极为低落。想振兴企业必须大修机器,可电站财务1分钱也拿不出。有个跑供应的职工说,请你亲手写张纸条吧,就说是你马林科夫同志派我来为发电站采购设备的。结果此人拿着纸条跑遍苏联,没花1分钱就把需要的东西全部搞回来了。

1990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农业历史学者,美国农业问题专家格兰特在报告中说:“20世纪,在俄罗斯只有3次对农民,也就是对土地做过一件好事一一这就是斯托雷平的改革,新经济政策和马林科夫的改革”。这时,马林科夫已经去世两年了。

(《看世界》2005年第10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火戈等:不遗忘,就捧献几束花
火戈:极权馊主意特多!
火戈: 保持谨慎的乐观心态
火戈:祈佑流亡中苦斗的林信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