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保留古老的美好

大纪元在2月23日专访了美国外交官夫人韩秀,这篇专访很有意思,我仔细读了一下。

韩秀在美国出生,1949年随母亲从纽约到大陆,四岁时由外祖母启蒙念千字文、念三字经学汉字,1956年大陆推广简体字时,她的外祖母教她一个办法,为了要在学校生活下去,在学校里写简体字,在家里就写正体字。十岁时,她的汉学的基础就已经打好了。文革期间她在新疆度过九年,文革结束,摆脱了中共的百般刁难,如愿返回出生地美国,在1982年的春天与美国外交官结婚。

韩秀说的一番话,特别触动我。她说:现在很多大陆学者还是没有办法面对《汉书》,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想把二十四史变成简体字还是办不到,因为古汉字是不能变为简体字的,因为每个字涵义不一样,把它变为同一个简体字之后,上下文已经不通了,阅读的时候不可能好好的去领会古汉语里所有的内涵。

台湾的情形,和大陆则很不同。

小女儿的幼稚园安排一周学习一首唐诗的教学活动,娃娃的记性好,每一首都记得滚瓜烂熟,琅琅上口之际,配着稚嫩的嗓音,好不可爱!

大女儿的老师更用心,把唐诗一首一首分别印在名片大小的卡纸上,再让学生手绘符合诗意的插画,精心制作,名副其实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叫人看了爱不释手。不由得也想起自己小时候,虽然生长在文化刺激较低的渔村,能识得字以后,就爱上这些优美的古典文学。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国中一年级的那一年,拿到生平的第一份奖学金,钱不多,刚好够我买一本精装本的宋词选集,至今依然记得那第一页收录的是范仲淹的苏幕遮,我被词的意境深深吸引了,把每一阙词都刻划在脑袋里,比做功课还用心。

自己也在教育界服务,我也让我的学生接受美好文化的熏陶。背诵古诗十九首,一点一点的读着红楼梦,学校的楼名诗意而雅致,我们的教室位于时雨楼与初晴楼的交界处,我们常觉得:不管晴雨,古诗与小说点缀了每一天枯燥的学习生活。我的学生,一群十二岁的少年,因为欣赏古老的文学创作而活络了心灵。

我觉得在今天,相对于彼岸的中国,台湾的学子们是幸运的一群,从幼儿到青少年到成人,都能保有与美好古文学接触的文字能力与机会。而且我知道许多台湾的老师在为扎根这些传统文化做努力,就像我两个孩子的老师一样,尽心尽力在维护着这古老的美好,所以我相信在台湾,这些美好的文化一定能继续传承下去。@、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