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海:中国培养博士的“大跃进”运动

郭庆海

标签:

【大纪元3月25日讯】据3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导,中国的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立东在本次政协大会上大声疾呼:“博士生培养已走到了危险边缘,革新培养体制已刻不容缓!”

王立东委员是医学博士毕业,现在是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据王立东说,一些学科在申报博士学位点时,为了申报成功,集合了学科内外,甚至校内外的力量。“一旦博士点被批准,就只好在矬子里面拔将军,使那些不具备指导博士生能力的教授们都成了博导。王立东并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去年,某高校生物系在申报博士点的时候,“拉大旗,作虎皮”,把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学科的学术权威人士通过各种途径都招揽过来,“变”成了本校教师。实际上,这些学术权威还是在原单位工作,并没有调到这所高校来,根本不可能到该校来指导博士生。而博士点批下来以后,本省甚至学校就拥有了确定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自主权,本校的教授自然就可以成为博导了。此外,王立东还指出,目前中国博士培养几乎是从一而终制:一被录取,谁都没有再选择的余地。而且,还必须保证毕业。这种制度很能保证培养出高品质的博士。

不看这则报导,还真不知道原来现在的博士培养环境这样乱,真是一种“大跃进”的方式。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中国博士培养上的“大跃进”,让我想起五十年前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大跃进”。对于在那次的 “大跃进”中我们的国家、民族付出的代价,相信人们会有所记忆,所以,我不能不担心今天之在博士培养上的“大跃进”又会让我们付出什么代价。

我想,也许中国可以依靠这种“大跃进”的方式迅速造就一个在数量上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博士队伍,但中国能够依靠这样的博士队伍来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各种学术研究吗?正象几十年前的“大跃进”由制度的疯狂摧毁了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我实在担心,在目前这种“大跃进”方式博士培养制度下又会制造出什么。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所有在“大跃进”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博士素质;我更怀疑,在有限的教师资源、有限的研究资源被过度开发的状况下,是否会有一些原本十分有天赋的人才却只能走向平庸!

但是如果这一“大跃进”只是让我们的社会中多一些名不符实的博士,也许并非什么多大的危害,因为中国今后的社会越来越市场化了,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是极其理性的。它不会因为你有个博士的名头便给你1万元的月薪,也不会因为你没有博士的名头便只肯付给你1千元的月薪。前些天就曾有过一个女博士在和一个中年女工的职位竞争中落败的报导,很能说明问题。但我担心,在这样一个博士的“大跃进”培养过程中,会带来我们的学术环境上的恶化。

比如王立东在报导中还谈到,目前有许多学校硬性规定,博士生必须有数篇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或SCI文章才能毕业、拿学位。而以医学博士培养领域来说,每年招收的医学博士生已近1万人,但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只有222种,这些核心期刊每年发表的文章总数约为3万篇,这些杂志全部让博士生发表都不够!而且,这一现象绝不是仅仅存在于医学领域的,在其他领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文章的刊用权自然便成为一种十分紧缺的资源。记得不久前我的夫人写了一篇有关语文教育的文章,让我替她打成档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在档寄出之后,我在收到用稿通知的同时,还收到要求支付版面费的通知。我生气地把文件再寄给其他的期刊,又收到更多的此类信件。所以我忽然认识到,原来刊登在那些期刊上的文章都是花钱买的啊!我们可以想像,那些靠版面费刊登在这些学术刊物上的文章会有多大学术价值!我更担心,在获得依靠版面费这项收入来弥补出版成本的管道之后,这些学术刊物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它们的学术良知?还能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刊物的学术影响?由刊物的这种恶变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博士培养机构,他们还会为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去花气力吗?所以,我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担忧!我为我们的知识担忧!我更为我们的文化担忧!

──转载自《议报》第190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郭庆海:“改制”宜立足“纠错”
郭庆海:青年的冤死与文化的恶习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