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艺术展 国美馆亮相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4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谢震南台北二十七日电)为了系统性介绍台湾本土美术发展,国立台湾美术馆以台湾美术的“现代性”为主题,规划“战后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1945-1987”系列展览,探讨当时台湾主流艺术现象的风貌及特色。

同一系列展览总共擘划出“本土新象”、“渡海变貌”、“前卫激荡”、“物象组曲”、“现象凝思”与“多元纷呈”六个时期为展出主题,并由国美馆典藏之中,精选出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借此具体呈现战后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史。这项展览以萧琼瑞“撞击与生发─战后台湾现代艺术的发生 (1945-1987)”一文作为展出架构。

五零年代当时美国的流行文化,也成为台湾社会追寻的主流,往后台湾艺术的发展也以美国艺术潮流为马首是瞻,亦步亦趋地跟随现代艺术风潮而改变,期盼借此和国际潮流接轨。

然而,在这封闭的四十余年岁月里,台湾本土的艺术风貌却是丰富而多元。大体而言,战后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从日本离台的一九四五年到国民政府解严的一九八七年之间,大致可分成六个时期,分别是:

一、从1945年至1950年间的“社会写实时期”,主张艺术脱离战前的纯粹形色追求,关注社会大众的生活,反映社会大众的美感。

二、从1950年至1957年间的“新艺术运动时期”,由大陆来台的西画家何铁华、李仲生、黄荣灿等人,倡导新兴艺术运动;其间,和本地的艺术团体“纪元画会”有着相互支援的意味,可看成是之后“现代绘画运动”的暖身期。

三、从1957年至1966年的“现代绘画运动时期”,由李仲生学生组成的“东方画会”,和台湾师大校友组成的“五月画会”,及另一团体“现代版画会”为主导,形成风起云涌的画会时代,以追求“形象解构”的“现代绘画”为诉求。

四、从1966年至1970年的“初期复合艺术时期”,反对以“抽象”的平面表现为唯一及最高的艺术手法,主张运用多媒材及现成物的复合表现,传达个人的心境和意念,以及对社会的质疑与批判。

五、从1970年到1983年的“现代艺术生活化时期”,现代艺术受到乡土运动的影响,有暂趋消退的现象,但在现代雕塑及现代版画上,则和正趋兴盛的台湾工商业社会结合,有较突出的表现。

六、从1983年到1987年的“多元开放表现时期”,受到大量回国的艺术家影响,配合台北市立美术馆的成立,形成解严前蓬勃兴盛的多元开放时期。

以上六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与作品,都将在“战后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1945-1987”系列展览中一并呈现。展览时间从即日起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地点在国美馆B3展览室。

相关新闻
洛杉矶华人集会﹐强烈反对香港23条立法
曾轰动中国美术界的首都机场壁画“失踪”
人物春秋﹕王若望的遗产
《倾听我哭泣》首部二二八动画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