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梅山茶农 孕育阿里山高山茶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5月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钰淳╱专题报导

阿里山高山茶享誉国际,俨然成为嘉义山区龙头产业,茶园面积高达2600公顷,山区7、8千人赖制茶维生,其中又以梅山乡的5千人最为密集,反倒是阿里山乡仅乐野、达邦一带茶区面积仅占8%,与外界印象中,高山茶全都来自阿里山乡的观念截然不同。

据统计,嘉义县茶园梅山乡茶区达1600公顷,几乎占去3分之2的产量,包括太平以东的龙眼、碧湖、瑞里、瑞峰、太兴、太和各村,上千户几乎靠制茶维生。

仅次梅山乡茶区的则是番路乡的450公顷、竹崎乡的400公顷以及阿里山乡的200公顷,制茶人数总数约2500人左右,仅占梅山乡的2分之1。

阿里山高山茶崛起过程,其实要从梅山乡偏远的小村落“龙眼林”谈起。

现年80岁的王清 透露,龙眼林早在清末民初时就已经有人种茶,当时村民担着茶担,一担一担从龙眼林徒步担到台南府城贩售,来回需1周时间,应该算是龙眼林最早栽种茶叶的起源,但文献未记载。到了他孩提时期,龙眼村确实已有人种茶,当时茶苗还是由大陆安溪引进,所种品种为红心乌龙与莳仔茶,栽植面积约1公顷,但后来遇上抗战时期,茶园随之荒废,制茶产业从此在阿里山销声匿迹。

民国64年以前,梅山龙眼、太平、碧湖一带农民以金针、香菇为主要产物,但仅能勉强糊口。直到民国64年,龙眼村正式成立社区,由当时担任乡民代表的林允发担任理事长,才有机会到全省评比第1名的鹿谷凤凰茶区观摩,开启阿里山茶产业历史新页。

只是,万事起头难,林允发看准茶叶市场,向县政府争取预算,聘请茶叶改良场专家来龙眼村探勘可行性,发现龙眼林海拔约1100公尺,全年云雾缥缈,极适合栽种茶叶,于是在县府辅导下,于民国65年成立高山茶6大示范观察园,并由茶农王清 抢得先机,于74年荣获梅山乡第1届比赛茶特等奖。

当时梅山茶等于是台湾茶的代表,也因此茶叶产区从梅山乡龙眼林遍布太和地区,再拓展至竹崎石桌、阿里山乐野一带,高山茶俨然成为阿里山茶的代名词,后来也因为阿里山风景区名闻遐迩,嘉义县政府才以阿里山高山茶行销国际。

透过龙眼林耆老们谈及这段历史,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何梅山茶独占鳌头,甚至在去年第1届全国茶叶评鉴时,由梅山太平茶农林梅美胜出,标出1斤46万元的高价,更奠定梅山茶农的地位。

如今,依产业而论,整个大阿里山区海拔900至1500公尺左右的地区几乎全是茶叶产区,近万人靠此产业维生,由此可见茶产业对阿里山农民的贡献。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4月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活动增速放缓
日圆盘中改写34年新低 专家:亚洲恐爆发新一轮货币战
三星电子第一季营利大增933% 超出预期
美四大电信商非法共享用户数据 被罚近2亿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