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菁桐补遗.顺登薯榔尖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24
标签:

连日湿雨寒流之后,天气终于放晴。久雨之后,山路或许仍有泥泞,所以我只想至郊外散步而已。想起上个月初于菁桐漫步,还有几处景点来不及走完,不如趁今日放晴,去一一补走完。



走106公路到达菁桐时,在一坑口右转,经过薯榔村,走往白石脚的方向。一路慢行。在抵达青桐煤矿之前,看见路右侧有一福德宫,外墙是红色的磁砖,心想这应是一般的土地公庙而已,但心念一转,还是决定停车下来看看这座庙。

停车于庙前不远处的水泥桥旁,才下车时,就注意到新桥之旁的下方处还有一座狭窄的旧桥,外观看来应是日据时期的古桥,桥头处还竖立一块碑石,于是走下去探查。果然是一座古桥,建于日据时期昭和十年。

桥头的石碑碑文刻着“平溪庄白石桥寄附者芳名碑”,碑文已模糊,但建碑的日期尚可辨识出是“昭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

这一水泥桥的外观与我在茄苳古道入口,茄福街334巷所看见的水泥桥造型非常相似。为什么一眼就会让人觉得这是日据时期的水泥古桥呢?

是因为水泥桥护栏上的三角形几何雕饰。这种造型在后来的时代似乎很少见,台湾光复后新建的桥梁,多以实用为主,架钢筋、灌水泥,桥以通行为目的,并不着重视建筑艺术的美感。

而日据时期大正年代的台湾则流行欧洲巴洛克 (Baroque)建筑风格,街道建筑外观多采美丽的雕饰,在台北的迪化街、大溪老街都还可看到这个时期典雅的建筑风格。

可能是流风所及,到了昭和年间,即使是在汐止茄苳坑、菁桐白石脚的乡间,修筑一座水泥小桥时,都能注重桥梁的美感。时代气氛及流风的影响可想而知。

这座古桥及古碑景点不在我今日预定行程之内,而菁桐矿业生活馆的资料亦未提及,因无意中发现,所以特别感到喜悦。旅行的收获如果能以斤斤计较,那今天来到菁桐的第一站,赚到一座古桥、一座石碑,可说是斤两十足。



至于吸引我停车的福德宫,庙亭有一小土地庙,虽是古老的土地公庙,但已贴上多彩多姿的磁砖,磁砖覆盖面积达100%,就没什么可称道的了。



如今这片日式宿舍区开了一家咖啡茶馆“皇宫”及“东京民宿”,但只有假日才营业。日式宿舍区隔着基隆河,面对着“平溪三尖”之一的薯榔尖(注3),这座山因山形有如富士山,又名“平溪富士山”。

这种命名也反映出当时在台日人的思乡情绪。日式宿舍靠溪的步道这边有个废弃的小公园,两座小溜滑梯孤寂地坐落于此。每次经过这里时,望着空荡的溜滑梯时,脑海总会泛起穿着和服的日本小孩在此嬉戏玩耍的景象。

日式宿舍区的另一条小巷里,竟然可看到一间古老的土地公庙,虽然隔着上锁的铁栅栏,我将相机伸入栅栏,还是可以清楚地拍下这座质朴的土地公庙。



穿出宿舍区的小巷,白石脚马路对面有一长方形的水泥亭,四周以低矮的红砖围绕,这是昔日的菁桐坑地区的猪灶及屠宰场。解说文提到,民国六十年以前,由于生活清苦,养猪是一般家庭的主要副业,猪只宰杀时得先向乡公所缴纳屠宰税。

这个屠宰场是当时菁桐老街的五户猪肉商共同维护的。这屠宰场倒是令我想起小时候的情景,我们家也有猪寮,养了几只猪,过年或大拜拜时,将肥大的猪只五花大绑,猪只哀嚎尖叫,屠宰工人则握着闪闪发光、像武士刀的杀猪刀,在一旁准备屠宰。

杀猪场面太血腥,小孩子不敢目视,只能躲远远的朦胧眯望。吃猪肉时,小朋友则眉开眼笑。“没有吃过猪肉,至少也应该看过猪走路。”这种过时的谚言大概只有“五年级生”以前的世代才听得懂其中意思。

再往前走,来到平菁桥头,这里有一排矿工住宅。为民国四十四年美援以空心砖及钢筋混泥土所建,因多为电机人员所住,被称做“电工寮”。旁边则有一条水泥小路,通往上方的“番仔寮”。



我沿着小路往上走,沿途无人,杜鹃花开,幽然怡人。“番仔寮”为木造屋,早已毁于火灾,剩部分残迹而已。倒是沿途有不少旧时的闽南红砖厝,走了五、六分钟,至路尽头,则看见了更古老的土埆厝及石头厝。我窃喜问自己:“今天的收获会不会太多了?”



循原路回到日式宿舍,过桥走往太子宾馆。这是一座新盖的水泥桥,而旧桥毁损于纳莉台风。我记得第一次来菁桐时,曾带着老婆、女儿和侄女小心地通过挂着“禁止进入”警语的旧水泥桥前往日式宿舍区,如今这里兴建了一座坚固的“民生桥”。

过桥时,我不免拿“民生桥”与今天遇到的平溪庄“白石桥”相比较。两座桥的历史相隔七十年,这样比较会不会对“白石桥”不公平?然而“民生桥”也没占到便宜。

民生桥位于台湾历史建筑百景之一的“太子宾馆”与充满异国情调的日本宿舍区之间,是两个历史景点的联络桥梁,所以桥盖得新颖、现代化,未必讨人喜。

我来到了太子宾馆,可惜今天未开放。以前来时,太子宾馆周一至周五下午开放,周六、日则全日开放。今天却大门深锁,且挂着“私有产业未经许可请勿擅自进入。屋主谨启”。我问门外一位正在打扫街道的妇人。她说太子宾馆假日才开放参观。我能够体谅这种情况。

菁桐太子宾馆开放参观,收费低廉,若平时也开放,恐难收支平衡。太子宾馆里头多日式木造隔间,回廊多,工作人员须不时来回巡视,以免被好奇而不守规矩的游客破坏屋内设施,人力维护的成本高,不如集中于假日时才开放。

我问妇人:“可不可以进去拍一下照片?”“不行。”她说:“你假日来也没用。里面禁止摄影。”我苦笑着说我知道这里的规矩。上次参观太子宾馆时,我只拍到一张照片而已。

从太子宾馆前行,就来到了平菁桥头,这里的106公路上有一排长条屋舍,是昔日矿场的福利舍,如今已规划为一家家的商店,颇有观光区的气氛。我弯进狭窄的菁桐街,走往车站。每次到菁桐,我习惯到车站旁一家小吃店叫一碗牛肉面,味道感觉像九份旧道口的牛肉面。

不过今天却没开店。于是在隔壁面包店买面包。我身上带着老婆的爱心-她亲手泡的一罐保温热茶。在菁桐老街的旧车站气氛里,冷面包加热茶,用餐滋味也有怡然自得之处。



用餐毕,进菁桐矿业生活馆绕一圈,然后散步前往菁桐国小。菁桐国小入口旁,昔日菁桐坑矿工医院的日式旧建物早已被完全铲除,铺上部分的水泥,可多停几部车辆。其得与失,且留待后人评论。

菁桐国小的操场是这附近难得的宽阔处,基隆河来到此地迂回弯绕,而让出这片土地。站在菁桐国小的操场向北望,平溪三尖的石笋尖、薯榔尖就在后方。菁桐国小俯临基隆河,背负这两座名山,山明而水秀。

小朋友能在这里读书,也是一种福气吧!菁桐国小的历史悠久,创立于昭和九年(1934年),最早是由台阳公司利用矿场附近闲置的办公室做为校舍,供矿场日本人子女就读,为平溪唯一日本人小孩念书的小学。

昭和十三年学校迁至此处。菁桐国小全盛时期的民国六0年代,师生超过一千人,现在则是面临寂静的春天。

附近有一铁桥,跨过基隆河,是昔日中埔工寮与菁桐车站之间唯一往来的桥梁,采矿时期矿工忙碌往来于这座铁桥,这座桥建于昭和年间(1940年代),是菁桐人的历史记忆之一。

“铁桥”之称是因为桥面结构由铁材铺成。后来因使用年久,桥墩被河水淘空,桥面铁柱亦锈蚀,于是由经济部水利署依铁桥原貌加以重修,靠近中埔的一座桥墩保存原桥墩,其余的桥墩则已更新。



我回到了菁桐车站,穿越铁轨,走往石底煤矿的选洗煤场。选洗煤场于民国九十年(2001年)入选为文建会所举办的“台湾历史建筑百景”。小小的菁桐,就有三座建筑物入选台湾历史建筑百景,小镇的魅力可见一般。

选洗煤场附近有一条上坡小路可通往二坑聚落。途中,右侧有一小径,走进去即可看到昔日的旧变电所遗址。

这个变电所建于昭和七年(1932年),当时由汐止盘山牵引电力至菁桐坑段,设置简易的变电所于此地。昭和七年五月九日,菁桐坑初次点灯,住家进入电灯时代,更促进了聚落的繁荣发展。现在菁桐地区的台电变电所已迁至106公路旁。



走往二坑聚落的这条路,是我熟悉的路段。我第一次走菁桐古道,就是从这条路下山的。两年半以前,菁桐古道还没没无闻,菁桐这边的登山口无任何古道的标志,如今则已竖立清楚的指标。

而曾沦于荒堙寂寥的石底煤矿,已规划为煤矿公园,选洗煤场成为咖啡馆,铁路宿舍则改装为菁桐矿业生活馆,菁桐的变化与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就我整体的观察而言,正面多于负面,值得肯定。

往二坑聚落途中,有日式屋舍,有闽南砖房,也有古老的土地公庙,充满怀旧的气氛。我绕二坑聚落一圈,来到一岔路口,本来的计划是从这里往下走,回到菁桐车站。这时却看到岔路口往上的指标写着“薯榔尖800公尺”。就800公尺而已。我心里起了涟漪而蠢蠢欲动。登山本不是今日的计划,但这个距离诱惑着我。

抬头向上望,是一路笔直向上的花冈石阶梯,我并不害怕阶梯路,而花冈石又不湿滑。我也同时想起两年前登石笋尖,当时曾心生豪情,而有登郊山百岳之壮志,但两年过去了,莫说郊山百岳,就只论“平溪三尖”,我仍只是爬过石笋一尖而已。旧地重游,石笋应笑我,当年信口开河。



于是心意已定,决定登薯榔尖。我想以我的脚力,应该20分钟可以登顶。这时候匆匆却没有想到,“平溪三尖”中,以薯榔尖为最高,高622公尺,高过观音山。

虽然一路都是宽大的花冈石阶梯,不必担心连日雨后步道会湿滑,但愈走脚力劲道愈弱,体力明显不济,于是余有叹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年人锻炼体力,又何尝不是?体力培养不易,流失却如流水,怎能不感叹?



一路在苦哈中自我激励,而皇天不负苦心人,花了四十分钟,终于成功登顶。坐在山顶石阶处,边拭汗,边喝口热茶。虽说登顶很辛苦,但得到报偿也不小。站在峰顶俯览菁桐地区,整个小镇一览无遗。

一一对照我走过的景点及比对我看过的菁桐坑空照图。我找到了石底煤矿后方山由昔日矿场舍石堆砌而成的舍石山,至于青桐煤矿舍石场的位置亦大略可猜得出来。放眼而望,四周多崇山峻岭,这时望向邻近的石笋尖,内心可以稍稍无愧。

薯榔尖的另一方向有一条山径往下走。我判断它是走往一坑聚落的山路。严格说来,今天是来“走”山,而非“爬”山。若真要爬薯榔山,应该走一坑口的山径上下山,但连日多雨之后,山路湿滑,我还是循原路下山。

回程心情轻松,可仔细观察这条新建的登山步道,花冈石步道坚固美观,石阶直扑峰顶,提供了观光客极便利的登山之路,倘若观光客不来爬山,岂不是辜负乡公所的美意,也让薯榔尖白白的牺牲了呢?

下山速度快一倍,约二十分钟就回到山下。我翻开资料核对一下,两次走访菁桐,几乎已网罗了菁桐地区的景点,谨将各景点位置一一绘于行旅地图中供读者参考。至于“平溪三尖”,我尚差一尖,“峰头尖”且留待下次再来补遗。

旅游日期:2005.03.04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相关新闻
台湾坪林.金瓜寮溪
台湾礁溪.林美石磐步道
台湾礁溪.五峰旗瀑布
台湾礁溪.月眉坑瀑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