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五千年中华历史的正邪较量的焦点(2-1)

人气 34
标签:

【大纪元8月2日讯】这么优秀的半神文化﹐大德之士﹑仁人志士维护及丰富之﹐而邪恶则千方百计破坏之。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被恶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生怕这些优秀的文化流传下去﹐因此在历史上进行了无数次的破坏。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已经由伏羲﹑炎帝﹑黄帝所创的半神文化退化到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中华近代传统文化﹐但伏羲﹑炎帝﹑黄帝所创的半神文化仍存留了一些。之后﹐恶势力又继续破坏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破坏例子非常之多。下面我们列举几例﹐从中可见恶势力之邪恶。

(1) 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势力找到了一个憎恨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秦始皇及李斯﹐据民间传说后来破坏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往全世界传播的罪魁祸首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是秦始皇和李斯转世。

恶势力首先借助种种阴谋诡计让秦始皇占据了中国。然后开始利用秦始皇对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主要携带者儒家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

恶势力首先利用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除官家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医药、算卦、农业的书不烧;禁止私人办学等。恶势力不烧医药、算卦、农业的书的原因是这些书对恶势力没有什么威胁﹐另外这些书对毁灭中华民族没有什么用处。恶势力烧史书的原因是让华夏子民忘记历史﹐尤其是伏羲﹑炎帝﹑黄帝等创立的优秀的半神文化﹐打击华夏子民的古朴道德观及对神的信仰。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并首先坑杀了咸阳的四百六十多个书生。

坑杀了咸阳的四百六十多个书生后,恶势力又想将天下携带中华半神文化的书生全部杀了,斩草除根,不留遗患,但又怕书生逃跑,就耍了一个阴险的诡计。让秦始皇命令地方官员,访求各地的有名的书生,送到京城以待录用。不过几个月,各地方就送来了七百多个想当官的书生。秦始皇命这七百多人都为郎官,把这些书生兴奋的手舞足蹈。

这年冬天,有人报骊山的马谷中硕果累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让这七百多书生去马谷看一看。这七百多书生到了马谷一看,果然有几个瓜果,新鲜得很。大家正在议论时,就听一声爆响,随后石头像雨点一样从谷上落了下来,瞬间,这七百多书生就被砸死在马谷。而所谓的瓜果,是因为马谷地下有温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内种瓜果,后来还真的结了果实。这些书生哪里知道秦始皇的阴险毒计,全部屈死在马谷中。

这是恶势力对中国半神文化﹑古代文化典籍的一次巨大的摧残和破坏。之后﹐伏羲﹑炎帝﹑黄帝等创立的中华半神文化及其记载几乎全部消失﹐只留下了皮毛。后来中华文化就由质量极高的半神文化退化到后期人们了解比较多一些的中华传统文化。

(2)华夏第一名将韩信遇难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信为华夏汉初著名军事家﹐出生于江苏淮阴。年少时韩信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异常刻苦的读书,并自带极高的天赋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并有大志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兵学部分。

此被恶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生怕韩信的兵学被华夏之子孙应用﹐而将其消灭掉。恶势力在早期就迫害韩信使其生活无着,以毁灭韩信的意志。韩信于万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恶势力屡屡安排韩信周围的人对韩信进行歧视和冷遇。有一次,恶势力安排一群地痞无赖当众羞辱韩信,试图让韩信出手杀人,而将韩信早早毁掉,使韩信的志向落空。但此恶伎被韩信识破﹐反而加强﹑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忍“的内涵﹐从此多了一个“跨下之辱”之”大忍之心“的故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恶势力害怕韩信施展兵学﹐故意让项羽不重视韩信。韩信离西楚军投奔刘邦的汉军﹐恶势力也给以层层阻挡﹐使刘邦不相信韩信。韩信后离汉营出走﹐这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才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方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韩信的兵学及其应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家﹕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败西楚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韩信一方面在黄河西岸的临晋集结大量船只吸引迷惑魏王豹军之主力﹐一方面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仅带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击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部署在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之二十万大军﹐韩信以两千轻骑乘暗夜迂回魏军后方埋伏﹐天明后韩信在正面出击﹐并佯装败退﹐使赵军离开军营﹐此时汉伏兵杀出并在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并大声呐喊﹐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大军迎击与汉军隔淮水下游对峙的救援齐地的楚将龙且之二十万大军﹐韩信先派军在夜里用沙袋堵塞淮水上游﹐天明后派军正面迎击楚军﹐并佯装溃败﹐渡过淮水﹐楚将龙且亲自率军渡过淮水﹐此时汉军掘开沙袋堤坝﹐将楚军冲为两段﹐韩信率军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这就是”半渡而击“战法继孙武之后的又一次应用。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被迫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取得天下而告终。

战后﹐韩信欲留其兵法于后世,慧益后人,遂着《韩信兵法》﹐但仅着了三章。此时欲残害世人之恶势力已对此气极 败坏﹐恼羞成怒。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恶势力利用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害了韩信。随后﹐恶势力又利用各种破坏手法使《韩信兵法》三章全部失传。

韩信助刘邦打下汉朝天下,威德、兵法、智慧超群绝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理应立兵法于后世,为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杰出 贡献,而后被世人推崇,视为兵圣,最后善终。杀韩信,失兵学,破坏华夏之民的整体智慧,同时打击社会正气的树立,是恶势力为一己之私故意而为,非是自然规律。

(3)精忠报国威震天下的南宋名将岳飞遇难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1103-1141)是一位在华夏家喻户晓的精忠报国威震天下的南宋抗金英雄。1126年﹐恶势力怂恿金兵低劣灵魂大举入侵中原,以破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岳飞投军,开始了他维护中华文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

岳飞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岳飞有志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之内涵,以慧益华夏子孙后代,树立中华民族的正气、气节。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精忠报国”的“国”字﹐其实并不是指高宗﹑南宋﹐一个字本身有很多的内涵﹐这个“国”字其中一个内涵就是中国的灵魂﹐也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忠报国”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竭尽全力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为其贡献新的内容﹑内涵。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美“字﹐过去常说宫廷美女﹐但看到清朝宫廷女性的照片﹐如果从表面上看那长相最多只能说是不丑而己﹐实在比现在的电影明星差远了。其实﹐过去”美“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灵魂的外在表现极其高尚﹐过去历史上的美女想必很多是在行为举止﹑待人处世﹑文化智慧上的女中典范﹐绝对不是鼻子﹑眼睛等面容长的如何美﹐那些古代美女若参加现代选美﹐恐怕很多连入围都入不了围。可见现在不太容易理解中华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

金军﹑贼寇的烧杀抢劫﹐欺骗奴役﹐其行为完全就是宣扬不劳而获﹑”假﹑恶﹑暴“的邪恶抢劫主义﹐这种行为是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威胁和破坏﹐因此岳飞自然而然走向了抗金及歼灭贼寇的道路。

建炎三年(1129年)岳飞率孤军在广德攻击金将兀术率领的南侵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1130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及其”岳家军“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之“精忠岳飞”的锦旗。同年十二月,岳飞又北伐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又率军歼灭了贼寇杨么。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绍兴十年(1143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这时旧势力看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计划即将落空﹐非常害怕。恶势力让高宗和秦桧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之志向之一是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之涵义,而恶势力却千方百计破坏人们履行“忠”之内涵。按自然规律,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按自然规律,岳飞之“忠”﹕道德操守及维护中华传统文化之杰出行为﹑战绩、贡献理应成为华夏百姓、君臣富贵之典范,当着书立说﹐最后善终。这才是“忠”的结果。

但恶势力为破坏这个“忠”,故意违反自然规律,非要产生出一个邪恶结果,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破坏人们履行这个“忠”。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恶势力让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又利用秦桧之邪恶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恶势力破坏自然规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

岳飞被害,是恶势力故意违反自然规律,以给中国人造成错觉,进而残害华夏子民,并不是自然规律之自然结果。恶势力故意害死岳飞,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的部分被破坏极其严重,恶势力又故意引入“愚忠”的概念,欺骗中国人说岳飞是为了高宗皇帝而“愚忠”,从此社会道德急速下滑,至明朝时中国人已基本上背弃了传统文化,中国人的道德、智慧已经大打折扣了,圣人曾说:“到明朝时人就已经不行了”。

(4)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的于谦之遇难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过人,善书法,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篇。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于谦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于谦的这些高尚的操守准则,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恶势力极其害怕于谦给后人留下的堂堂正正做人的文化,因此急于烘d坏之,采用的邪恶伎俩也是故意将于谦杀害,给中国人留下一个“好人没有好下场”的错觉,使人追求阿谀奉承、逆来顺受,最终被毁掉。其实,按照自然的规律,于谦的自然结局至少应该是善终,其品德操守举世崇尚并被树碑立传。那才是于谦所创中华文化“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的果。

于谦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无它,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招致妨恨而已。等到当上官,又因为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于谦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上京奏事,不带一物。有人对他说你即使不带金银,也该带些土产便中送点人情。于谦笑笑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

于谦不同于一般高高在上的官僚,他看到民生疾苦,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民解除痛苦。他创行平粜条例、义仓、平准仓、惠民药局,无偿贷给贫民大量粮食,加筑黄河堤岸,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枉,并以其精干才能迅速解决问题。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按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闲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抢劫杀戮贼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敌军最后通牒。于谦面对强敌,毫无所惧,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有勇有谋,带领22万大军与敌军激战五昼夜,终于打败瓦剌,迫使也先退回塞外,使明朝转危为安﹐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覆盖的地区。

过后﹐于谦诚心辞让封赏﹐说﹕“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恶势力对于谦的为人处世所创造的为人文化极端害怕﹐1450年让英宗返回京城﹐1457正月﹐英宗复辟﹐恶势力利用英宗找借口杀害了于谦。

(5)明末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袁崇焕遇难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原籍广东东莞,从祖父那一代起,迁居广西藤县。袁崇焕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袁崇焕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袁崇焕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并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

1617年(万历45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次年攻占辽东重镇抚顺。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

1619年,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属国)兵二万,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后金。在“萨尔浒之役”中﹐努尔哈赤后金军歼灭了明军主力杜松军﹐杜松身中十八箭阵亡。后金继续向明军其余各部进攻﹐明军北路总兵官马林,东路总兵官刘衽相继阵亡。

这一年,袁崇焕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2月誓师辽阳,3月间即四路丧师,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懮,他那时在京城,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袁崇焕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努尔哈赤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之后,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这一年,袁崇焕到北京来报告职务。由于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自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袁崇焕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这时,后金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

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他的豪语使朝中大臣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久袁崇焕即到了山海关。

对于防守辽东,击败后金,袁崇焕有其极其独特的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后来成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

当时的明王朝可说是一条千疮百孔的大船,风雨飘摇,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辽东边患是这条船上最大的漏洞。辽东军费,称为“辽饷”,明初每年只用白银 40多万两,万历年间增至200多万两,天启年间增至300多万两,再加上各级官员层层贪污,老百姓负担奇重,民不聊生。袁崇焕认为,长此以往,等不到后金军队打进关来,各地官逼民反,激成民变,明王朝就会垮台。也就是说,明王朝不会在军事上被后金打垮,却会在经济上被庞大的军事拖垮,以后历史的发展正是如此。袁崇焕又认为:后金表面上虽然强悍,实际上也很脆弱,他们经济落后,物资缺乏,日常生活所需,要靠边境贸易或者掠夺得来。如果断绝边境贸易,采取以守为攻,积极防御的战略,使他们掠夺不到任何物资,他们就会支持不住。用不着劳师费饷,发动大军出征,只在边境建造坚城,长期固守,以逸待劳,就能以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战果,得到最后的胜利。

他所提出的的恢复大计,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言人所不能言。他并不光是纸上谈兵,而是既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袁崇焕先筑宁远城﹐挡住后金跟关内进行贸易的咽喉﹐并于1626年迎击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城的十几万大军,取得辽东战场上的首次大捷。努尔哈赤因伤致死,其子皇太极继位。次年5月,皇太极亲领大军围攻宁远、锦州,袁崇焕据城力守,又击退敌人的进攻,取得宁锦大捷。

对于恢复大计,袁崇焕对后来继位的崇祯帝说出了极为重要的几条原则。一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就是说,修筑边城,巩固防务,让辽东的军民承担起保卫边疆的重任;让肥沃的辽东国土养活当地的军民。不要动辄出动大军,万里驰援,既劳师糜饷,劳民伤财,又损耗国力,削弱自己。

对于战略原则,他提出要以“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他认为:明王朝经济发达,国力深厚;敌人经济落后,要靠对外掠夺才能生存。我们不必和他争一日之短长,不以打几次胜仗为得计,而要固守边疆,使他们野无所掠,时间一长,他们必然要被困死。因此,我们应该以坚守为主;何时发现战机,也不妨一战;至于议和,只有在对己绝对有利的时候才谈。恢复大计是个长期任务,非短时间所能收效。只有不求虚名,但做实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袁崇焕估计,像这样坚持三年五载,后金的物资缺乏,补给困难,各部之间的内部矛盾激化,就会发生动乱。到那时候,明军再全面出击,兴师问罪,才能彻底解决边患。

恶势力对建立的中华文化中对付抢劫凶暴势力的办法害怕到了极点﹐急于除掉袁崇焕。恶势力利用皇太极四处造谣说袁崇焕只守不攻,是受了后金的贿赂。通过被俘后释回的明朝太监,使这种流言一直传进宫廷。他又不惜重金,一再派人收买魏忠贤的余党,让他们不断地攻击、诬陷袁崇焕,使得北京城里谣言满天飞。

1629年秋天,皇太极亲率精兵偷袭明朝边境,通过喜峰口攻陷遵化,进入三河、顺义,前锋直逼北京。袁崇焕闻讯,即派精兵从山海关回援北京,大破敌军于北京广渠门外,敌军退走。袁崇焕上书解释说:皇太极的偷袭,属于流寇性质,成不了气候,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坚持以守为攻的战略,拖垮敌人。后来果如他的预料,敌军在北京附近骚扰一番之后就退到了长城之外。

敌军虽然退走,北京城里却乱成一团。为了让华夏之民不注意袁崇焕所创立的文化﹐恶势力想尽各种伎俩既要除掉袁崇焕同时还要搞臭袁崇焕所创立的文化。当时京城里许多人不懂军事,不明真相,只从一时的现象上看问题,纷纷指责袁崇焕拥兵自重,不肯出击,纵敌深入。在一片指责声中,崇祯帝也动摇了,在盛怒之下,将袁崇焕下狱论罪。最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其尸身被不明真相的百姓所食﹐家属充军。

恶势力对袁崇焕所作所为的害怕胜过对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军事家,这也正说明袁崇焕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最容易危及恶势力的所要、所想的。由于恶势力对袁崇焕的害怕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因此所采用的酷刑也是最残酷的,不仅如此还让老百姓恨他的文化,远离他的文化。这都是恶势力故意干的,是为了使人淡化对袁崇焕所创文化之注意。

按照正常的自然规律,袁崇焕至少是其所开创的文化维护了大明朝,最后使后金向大明朝投降。袁崇焕极受大明朝人(包括后金)崇敬,并著书立说慧益后世﹐最后于1644年左右善终。袁崇焕过世后,后金改为大清,入关建立清朝, 这种结果﹐还似乎自然一些。

中国人如果对袁崇焕所创立的中华文化都通晓及融会贯通的话,那中共早就不存在了。当年创造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也理应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 望诸位大侠大显身手,“上将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洞穿五千年中华历史的正邪较量的焦点(1)
【网海拾贝】二十大上,习羞辱胡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网海拾贝】美国会CECC主席纪念4.25 吁停止迫害法轮功
【网海拾贝】布林肯会习,鸡同鸭讲,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