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基横断古道(一) :十八弯古道

Tony

人气 12
标签:

“淡基横断古道”,是指淡水、基隆之间横向的一条古道,根据民国八十八年出版的《阳明山国家公园全区古道调查》报告,这条古道约辟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目的为军事用途,三年后,台湾就割让给日本了。因此这条古道可说是“清末最后一条官道”或“清末最后一条军道”。



关于“淡基横断古道”的主要文献证据是大正七年(1918年)台湾总督府事务官藤井恭敬在“台湾邮政史”一书中,提及光绪十八年(1892)清政府开凿了基隆、沪尾(淡水)之间的道路,起自基隆的河壳港(蚵壳港),过大武崙、玛𨱈桥头,至内港脚,再经鹿窟坪、后尖山尾、竹仔湖,过小基隆(三芝),最后抵达沪尾。

古道从基隆发,至擎天岗以西500公尺鸡心崙小丘上的河南营,为东段,约36华里(20.7公里),住宿一夜;次日,从河南营至淡水,约31华里(17.9公里),为西段,古道全长67华里(38.6公里) 。

“淡基横断古道”经过百年岁月,面目已变,昔日的古道,或被现代公路所取代,或沦于荒烟蔓草中,只剩下部分山区路段成为农民往来拓垦或登山客踏青时所行走的山径小路。民国八十七年,阳明山国家公园初次调查“淡基横断古道”,发现古道东段位于万里山区,保存较为完整,即为山界熟知的“鹿堀坪古道”。古道西段则已被公路取代,旧路支离破碎,只剩三段残存的旧迹,分别为:

◎打石窟古道:阳金公路马槽台宝公司附近-小油坑。
◎蜜蜂巢古道:大屯山中央气象局鞍部气象所-竹子湖。
◎十八弯古道:车埕(百六砌脚)-大屯自然公园。



三年前,我初次接触到这份古道调查报告时,即对“淡基横断古道”西段的这三小段古道充满好奇与兴趣,然而,报告中的探勘记录,显示这三条古道的路况都不好。例如:

打石窟古道:“幸好带着一支砍刀,才能拨开箭竹与勾人的藤蔓奋勇前行”、“遇浓密处还要蹲伏爬行,宛如地鼠,路况之艰难、荒废可见一般。”

蜜蜂巢古道:“路迹又十分混乱,…”

十八弯古道:“开始出现许多藤漫与树枝,妨碍前进路。我们不断与藤蔓搏斗,接者又进入芒草丛中…”、“我们不断杀出芒草丛…”

而这份古道调查报造出炉后的这几年,山界只有少数人曾探访这几条古道,网路上蒐寻更进一步的探勘记录,偶尔听闻山友提起,多指出淡基横断古道的西段路径不明。因此,我想探访这条古道的心愿就只好搁下,以等待适当的机缘到来。去年十二月,我终于有机会与山友初探淡基横断古道,不料却因雨而作罢。



今年三月,我独行前往百六砌古道,曾打算一探“淡基横断古道”之一的“十八弯古道”,却不得其入口而放弃。总之,这条被学者评估为国家级的历史古道,在报告发表六、七年之后,古道西段依旧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隐身于百拉卡公路旁的隐密山林里,仍然被世人所遗忘。



今年(2005年)七月,公共电视台播映“台湾古道志”,九月份连播两集,介绍“淡基横断古道”东段及西段。播出之后,“淡基横断古道”吸引了山界的注意。同月,阳明山国家公园亦公布“淡基横断古道自然及人文资源调查”报告书,对这条古道的路线有更精确的描述。

随后山友陆续探访,并以卫星定位(GPS)绘制古道图,终于清楚呈现这条古道的路线,也因为山友的探访,沿途多绑有登山条,路况亦因此而大为好转。对我而言,这等待多时的机缘终于到来。

今天的古道之行,锁定“淡基横断古道”的西段,从位于百六砌脚的车埕50号民宅旁出发,先探访“十八弯古道”。古道入口就在民宅旁,路口右侧有一座古朴的石砌地基主庙。循山路而上,沿途坡地有农家裁种的鸢尾花,约八分钟,古道与百拉卡公路(101甲县道)交会。马路斜对面有一废弃的铁皮屋。

横过马路,附近溪涧桥旁的小径,为古道的入口。沿着溪涧旁的小径进入后,古道折向右侧陡上。这里曾有崩塌,因此古道路径稍不明显,我上次来探勘时,循着溪涧直行找路,结果前方路径消失而放弃折返。前方的溪涧处有民众设置的简易取水设施。根据资料,这里的地名为“冷水仔坑”。



古道从右侧陡上之后,路径变为清晰好走,缓缓而上,呈之字型弯绕上坡,果然符合“十八弯”的古道名称。山友建议数一数有几弯,大弯小弯,无法凑齐十八弯。沿途路旁冷清草相当茂盛,也有废弃的水管。根据资料,这些水管是昔日车埕樱花山庄的居民所装设的,作为农作灌溉及民生用水。

约十余分钟,来到一高处,发现右侧下方有一条石砌的矮墙,遗迹相当完整,似为用于保护农作物的山猪埒(ㄌㄜˋ;矮墙) 。后来查资料,当年古道探勘报告提及类似的石砌矮墙,受访的耆老表示这是牛堤,大屯自然公园与枕头山一带曾是牛群放牧之地。古道途中也有发现ㄇ字型的石砌墙遗迹,格局小,不像一般房舍,极有可能就是牛舍遗址。

古道路迹相当明显,与传闻差异颇大,沿途都有登山条。古道过高地后,渐渐下坡,愈接近溪谷,右侧下方的草滥仔溪,传来潺潺水声,溪石落差间隐约可见涓细的小水瀑。草滥仔溪,是公司田溪的上游。

不久,来到一叉路口,道旁有特殊的园栽植物。古道取左行,右叉路下方则有一块水泥地,是房屋的残基,只剩几根木柱,旁有一小径。于是深入探勘,小径越过小溪,对岸有一间无人居住的空屋,空屋上方还有一广场及一间更大的废弃房子。这里有车道对外联络,往上走约十几公尺,就接上了百拉卡公路,这间房子的门牌为“车埕51之1号”。



回到叉路口,继续循着古道正路前进,又遇叉路,左叉路爬往枕头山,直行才是古道。续前行,遇一小段芒草路,路径清晰,不难通过。之后,又是森林小径,不久,又遇芒草。这时已可望见大屯自然公园停车场附近公路旁的小土地公庙。这段芒草路路径较纷歧,遇叉路,应尽量朝左,选靠近山边的左叉路而行,而不是向右切往公路及土地公庙的方向。

约两三、分钟才穿过芒草区,这是“十八弯古道”路迹较不明显的一段,但走于芒草中,抬头可看见百拉卡公路,所以也不用担心会迷失方向。这一带的山坡地,因外形似猫头,所以地名称为“猫头”。

通过芒草路,又行走于森林内,从林间已隐约可看见右侧溪涧对岸的大屯自然公园停车场。不久,突然穿出森林,接百拉卡公路。出口处就位于公路水泥护栏旁的排水沟,路旁竖立着两块圆形的交通标志,没有任何的古道标志。

古道出口的正对面就是大屯自然公园的大池塘。大屯自然公园一带,俗称“草滥仔”,昔日有一“破埤仔”的池塘,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此地被辟建为大屯自然公园。因此“淡基横断古道”通过草滥仔的这一段旧迹已消失。

站在马路边的观景台浏览大屯自然公园的池塘美景,回头看着刚才走出来的地方,倘若没有人告知,谁会知道从这其貌不扬的排水沟走进去,竟有一条国家级的历史古道隐藏在于其中,而古道的旧迹大致都还保存完整。这一条古道又岂能长期被忽视呢?
(~待续)

旅游日期:2005.11.27 (写于2005.12.02)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邓肯禁区轰炸 热火不敌马刺
南港.树梅古道
桃园忠烈祠(桃园神社)
中坜.笃行五村.笃行六村.荣民工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