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发现台湾彩蝠 将申请登录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2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游太郎/秀林报导〕太鲁阁国家公园发现台湾新记录种“台湾彩蝠”踪迹(见图,太管处提供,记者游太郎翻摄 ),正委托台湾大学针对食物及栖息环境进行专案研究,并与其他地区的彩蝠进行外型及基因比对,确定后将申请登录为台湾特有种。

太管处企划课长李秋芳指出,太鲁阁国家公园人烟稀少的大同、大礼部落,日前再度发现一只极为罕见的“台湾彩蝠”,发现地点在海拔约一千公尺大同部落的竹林中。目前暂定名为“台湾彩蝠”,尚未申请正式登录。

另外,委托台湾大学动物所硕士班研究生江集鲤所做的调查,从2003年7月迄今,分别在大同、大礼部落的竹林及阔叶林内架设雾网捕捉,并地毯式搜集它的排遗进行研究,曾在低海拔的大礼部落三间屋附近捕获一只,记录到的个体相当稀少。

李秋芳说,彩蝠的研究在台湾及全世界记录均不多,目前根据排遗研判,它的食物以蜘蛛为主,还有零星的石蜈蜙目及鳞翅目幼虫等,猎食及活动的范围可能接近森林的底层。李秋芳说,台湾彩蝠和中国及其他地区所发现的彩蝠,除了漏斗型耳壳及灰色体色相似外,最大的不同在双翼的颜色差异颇大,台湾彩蝠最主要的特征是双翼并未呈现彩色斑纹,而是以黑色绒毛居多。

研究小组将把这只彩蝠与新竹白兰地区所发现的彩蝠进行外型及基因予以交叉比对,一旦确定为特有种后,将正式提出登录申请。

彩蝠 曾是原住民蛋白质来源

〔记者游太郎/秀林报导〕老一辈的太鲁阁族人对于“台湾彩蝠”的记忆,多停留在烧烤后的美味。太鲁阁国家公园巡山员张文德说,小时候在山上生活困苦,抓彩蝠是补充蛋白质最好的来源,现在彩蝠濒临绝种,让他对当年的嘴馋“心虚不已”。

张文德说,从三年前开始,他利用巡山的机会,陪同台大的研究生到老家大同、大礼等部落的竹林内,寻找彩蝠的踪迹;根据图片及所描述的彩蝠习性,他心中有数,找寻的“主角”正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张文德说,他童年时常跟着长辈在山间乱窜,每次到了竹林内,都会先找又粗又高的竹子,仍细查看竹节上是否有被动物挖过洞的痕迹,一发现立即以树叶将洞口塞住,随即砍下直接升火烧烤,阵阵的肉香混合著竹味香,让他难以忘怀。

“竹节内约藏有五至六只的小蝙蝠,体毛不多,肉质细嫩,不用加佐料就香滑可口”。

张文德回忆时,还不时擦擦淌着口水的嘴角。他说,儿时他常和兄弟们,相约前往竹林内捉彩蝠,借此打打牙祭。

张文德说,当巡山员快二十年,现在对于野生动物只剩如何保育的观念,对彩蝠几乎濒临绝种,他经常协助寻找彩蝠的踪迹,不是为了想再尝那难忘的美味,而是希望以赎罪的心情,让彩蝠的数量恢复。

竹林数量恢复 彩蝠找到生机

〔记者游太郎/秀林报导〕彩蝠一般分布于低、中海拔的竹林、阔叶林内,但太鲁阁国家园区却分布在一千公尺的竹林中,并随着季节及环境的变化,以及食物及温度产生局部的降迁行为。太鲁阁国家公园认为,彩蝠行踪可以做为山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太管处企划课长李秋芳说,台湾彩蝠 (Kerivoula hardwickii )国内最早于1999年在新竹白兰地区首次发现,它属于夜行性,以蜘蛛及小型昆虫为食物。根据曾发现地区的综合性研判,零星分布于低、中海拔的竹林及阔叶林内,但太鲁阁园区发现的地点,最高在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竹林内,最低则在五十公尺左右的阔叶林内,高度相差悬殊。

李秋芳说,台湾彩蝠生长的环境,大多和茂密的竹林有关,大同、大礼部落从日治时代开始,当地的太鲁阁族原住民即大量种植竹林,彩蝠的数量根据老一辈转述,几乎大一点的竹节内均可捕获,但随着砍伐竹林,改种植水果及高冷蔬菜后,彩蝠即慢慢消失。近年来,发现的地点也多以低海拔的竹林为主,由此可知它会随着栖息环境及食物取得等因素,产生类似鸟类的降迁行为。

太鲁阁园区近几年来积极复育原生树种,大同、大礼部落等地的竹林数量也逐渐恢复,发现彩蝠的频率也相对增加。太管处将这项发现列为山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并将委托学术单位持续研究。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