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车专用道争议 重新审视都会生活行的方向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1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王鸿国台北十二日电)台北市的塞车恶梦一直存在,不论公车联营或捷运上路后,上班族的塞车梦魇仍不曾消除,此次罗斯福路公车专用道争议虽因交通单位宣导及疏导配套不足而引发民怨,却也有让人重新审视未来都会生活行的方向的意外收获。

把时光拉回过去,台北街道常塞车,也成了历任市长施政上重要挑战,因此,各项治标或治本的措施陆续出笼,不论是依车牌单双号限制进城或是共乘制、调拨车道、号志连动时管制到征收塞车费或提高停车费、加强拖吊等,而公车专车道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只是,公车专用道自民国八十五年起规划实施,连同罗斯福路,已完成了十条路段设置,但这次为何会引爆强大民怨,主要恐怕还要归咎于交通局未能事先拟妥配套疏导措施,这个盲点也让专业的交通单位摸不着头绪。

交通局长林志盈就说,照理说,公车专用道封闭施工时,塞车情况应是最严重的,为何部分公车转入启用后的专用道后,塞车更严重、民怨更大?

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教授罗孝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分析表示,罗斯福路公馆圆环左右转、回转的公车太多,导致专用道不仅没有成效,反而是塞车的元凶。公车专用道要发挥功效,最重要的是还要整合公车的路线。也因此,各政党台北市长参选人也纷纷提出快捷巴士或公车捷运化等构想。

从学者意见可以发现,公车专用道是可达到让公车在车阵中一路顺畅的效果,进而吸引民众转向大众运输工具,只是,在台北市政府核定公车新路线只增不减下,公车路网复杂迷离,公车专用道无法容纳的站位就挤向一般道路,使得一般道路与专用道间,公车与一般车辆交织情形更严重,甚至阻挡正常的车流行进。

从罗斯福路的殷鉴再来看忠孝东西路公车专用道启用后的未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公车及三、四铁共构的台北车站交通管制区,大众运输及送往迎来的民车路网更复杂,公车专用道将可能更像一把锐剑插入站前车阵,衍生问题恐怕更让人担心。

但不论如何,罗斯福路的争议却也有让人重新审视都会民众行的方向的意外收获,尤其是搭乘公车及捷运人数,已较过去有明显增加,验证了市府内部增加汽机车驾驶人的不便及成本,以导向转搭大众运输工具的设计及目标。

但验证心中估算不代表能具体推动,以都市发展局在罗斯福路及忠孝东西路等争议道路,提出大幅拓宽人行道打造台北香榭大道的构想,或是拆除新生高架路重现(王留)公圳的提议,恐怕都会因此次争议带来的庞大舆论及民意压力而龟缩难行。

毕竟,民众在走路时会希望有更宽阔的人行空间与绿意、在开车时又希望有更顺畅及充裕的车行环境,这是民众心中的矛盾,也是道路空间有限的无解难题,未来,只能期待具有抗压性的官员作出睿智抉择,引领民众走向无障碍且永续发展的明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