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国:“两会”与“公车上书”

朱健国

标签:

【大纪元3月18日讯】三月一日《新世纪》网发表特稿《朱健国建议停开两会》(原题《一条新闻建议停开“两会”》,许多媒体转载,海内外读者纷纷对我表示支持和关心。也有人质疑,以“有中国特色”的大陆现实,要真正实现“全面推行进行人大代表的竞选和普选”,改变“被层层机关‘安排为人大代表’”的局面,恐怕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在这期间,若真的停废一个可以集各地代表集中议论国是的全国性会议,也不能说没有遗憾与损失,可有什么便利改造“两会”的过渡方法?

“公车上书”与近代政治起点这问题让我想到了“公车上书”。汉朝时朝庭时兴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尔后,“公车”成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一八九五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突来《马关条约》消息,震惊全国。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机会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十八省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签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上书打破了清政府“士人不许干政”的禁令,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改良的纲领,在全国迅速流传。“公车上书”,成为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起点。一八九五年八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的“戊戌变法”,乃至后来的“辛亥革命”,都有“公车上书”的巨大影响。

自一九○五年废除科举考试,中国士人似乎再没有“公车上书”的机会了。不过从全国各地代表云集京师议政这一角度来看,各类“国民代表大会”似有取而代之“公车上书”之功能。以今日中国大陆的“两会”制度来看,就不乏“公车上书”之基础。

关键是体制内外的合力

据史学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语对枯棋》考证,“揆诸档案,最早反对签约的,不是举人,而是大批现职官员。外省官员以封疆大吏为主,钦差大臣刘坤一四月十六日得知消息,立即电奏反对。然后,山东巡抚李秉衡、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河南巡抚刘树棠、湖北巡抚谭继洵、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嵩、江西巡抚德馨、广西巡抚张桂联、福州将军庆裕、福建巡抚边宝泉、陕甘总督杨昌睿、陕西巡抚鹿传麟、署理山西巡抚胡聘之、广东巡抚马丕瑶、盛京将军裕禄、吉林将军长顺、署理吉林将军恩泽、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大员都纷纷上奏。据不完全统计,京官中,反对签约的宗室贵胄及二品以上大员有十余人;二品以下有奏事权的官员有五十余人次;没有奏事权的低级官员,达五七五人次之多。显然,各级官员才是反对马关议和的最有影响的主体。”

“在官员们上奏的影响下,刚参加完会试,正在等待发榜消息的各地举人,也激于爱国热情,上书反对签约。按照清制,举人不能直接上奏,只能写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自四月三十日起,都察院每天都代奏大批举人的上书。以康有为所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的五月二日那天为例,就转递了湖北、江苏、河南、浙江、顺天、山东、四川等七省举人的公呈,共计八批,签名者三一一人。这样的转奏,直至五月八日方才结束。”

这里,我们撇开姜明先生关于“‘公车上书’是康有为对历史的一次成功的大欺骗”、“康有为所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是“假新闻”之论不考,可以先研究一个重要史实:所谓“公车上书”之功绩,其实是由体制内“大批现职官员”和“体制外”举人士子合力而成。

而今日所谓“两会代表”的主体,正是官员和士人(知识分子)——人大代表多是官员,政协委员多是知识分子或“学贾”。这固然说明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变革,中国人议政的基本力量仍是官员和士人,没有依现代民主社会的要求广泛扩展到市民工农商人,让人悲哀不已,但也提示人们,既然如此,何不设法让假民主的“两会”向“公车上书”的“两会”方向努力呢?

“贾主席”与“假主席”

据中央电视台三月四日新闻频道“两会报道”,一些“政协委员”在发言中常常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贾主席”,让一些人联想到“假主席”,暗暗发笑——全国政协既是一个“花瓶”,其主席焉能不假?“假主席”之影射是否有意为之,固然有待考证,但眼下许多官员常常在酒席宴会相互传播“政治笑话”与“腐败段子”佐酒,却是人皆可证的。而今官员们甚至常常互发一些这样的“手机短信”:“升不了官——咱是寡妇睡觉——上面无人;官位不稳——咱是小姐睡觉——上面老换人;天天烦恼——咱是与老婆睡觉——自己人搞自己人。”“当官靠后台,挣钱靠胡来。真理在报上,清官在戏台。”“上午,你说我、我说他。中午,你吃我、我吃他。下午,你赢我,我赢他。晚上,你搂我,我搂她。”“村级干部喝烧酒,说骚话,做骚事;乡级干部喝白酒,说白话,打白条;县级干部喝啤酒,穿皮衣,搞批判;地级干部喝黄酒,亮黄牌,看黄碟;省级干部喝红酒,伴红裙,收红包;国级干部喝洋酒,说洋话,泡洋妞。”“一请就到,一喝就冒,一捧就笑,一给就要,一苦就叫,一劝就躁,一批就跳,一查就倒。”……

这说明“在职官员”们也多对“现实不满”,只是还没有出现“新《马关条约》”之类大事件,让他们放弃“明哲保身”,奋起“电奏反对”。但从中国近年“群体事件”频发和“台海关系”日益紧张的趋势,中国随时可能出现“新《马关条约》”。一旦出现,“两会”就可能成为“公车上书”,导致“强学会”、“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如果坚持不改革“两会”,拒绝“全面推行进行人大代表的竞选和普选”,“两会”势必突然成为新时期的“公车上书”。

到底是平稳地民主改革“两会”好呢,还是让“两会”成为新世纪的“公车上书”引发社会大动荡有利?

我们应该仔细进行“成本核算”。

于深圳“早叫庐”

转自《动向》2006年3月号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朱健国:黎子流可敬
【专访】朱健国﹕没人相信共产党了
朱健国:深圳人重评梁湘
朱健国:谈“深圳人重评梁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