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國:「兩會」與「公車上書」

朱健國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三月一日《新世紀》網發表特稿《朱健國建議停開兩會》(原題《一條新聞建議停開「兩會」》,許多媒體轉載,海內外讀者紛紛對我表示支持和關心。也有人質疑,以「有中國特色」的大陸現實,要真正實現「全面推行進行人大代表的競選和普選」,改變「被層層機關『安排為人大代表』」的局面,恐怕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在這期間,若真的停廢一個可以集各地代表集中議論國是的全國性會議,也不能說沒有遺憾與損失,可有什麼便利改造「兩會」的過渡方法?

「公車上書」與近代政治起點這問題讓我想到了「公車上書」。漢朝時朝庭時興用車馬接送被徵舉的讀書人,爾後,「公車」成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一八九五年春,康有為、梁啟超同各省舉人雲集北京參加會試。期間突來《馬關條約》消息,震驚全國。各省舉人先後到都察院請願,反對簽約。康有為抓住機會起草了上皇帝萬言書,聯合十八省在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簽名,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請求都察院將上書代呈光緒皇帝,但遭到拒絕。「公車上書」雖然沒有成功,但上書打破了清政府「士人不許干政」的禁令,提出了資產階級維新改良的綱領,在全國迅速流傳。「公車上書」,成為維新思想由書生議政、輿論宣傳發展成為社會請願、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的起點。一八九五年八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宣傳維新變法的政治團體強學會,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的「戊戌變法」,乃至後來的「辛亥革命」,都有「公車上書」的巨大影響。

自一九○五年廢除科舉考試,中國士人似乎再沒有「公車上書」的機會了。不過從全國各地代表雲集京師議政這一角度來看,各類「國民代表大會」似有取而代之「公車上書」之功能。以今日中國大陸的「兩會」制度來看,就不乏「公車上書」之基礎。

關鍵是體制內外的合力

據史學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語對枯棋》考證,「揆諸檔案,最早反對簽約的,不是舉人,而是大批現職官員。外省官員以封疆大吏為主,欽差大臣劉坤一四月十六日得知消息,立即電奏反對。然後,山東巡撫李秉衡、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河南巡撫劉樹棠、湖北巡撫譚繼洵、署理台灣巡撫唐景嵩、江西巡撫德馨、廣西巡撫張桂聯、福州將軍慶裕、福建巡撫邊寶泉、陝甘總督楊昌睿、陝西巡撫鹿傳麟、署理山西巡撫胡聘之、廣東巡撫馬丕瑤、盛京將軍裕祿、吉林將軍長順、署理吉林將軍恩澤、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等大員都紛紛上奏。據不完全統計,京官中,反對簽約的宗室貴胄及二品以上大員有十餘人;二品以下有奏事權的官員有五十餘人次;沒有奏事權的低級官員,達五七五人次之多。顯然,各級官員才是反對馬關議和的最有影響的主體。」

「在官員們上奏的影響下,剛參加完會試,正在等待發榜消息的各地舉人,也激於愛國熱情,上書反對簽約。按照清制,舉人不能直接上奏,只能寫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自四月三十日起,都察院每天都代奏大批舉人的上書。以康有為所稱都察院拒收其上書的五月二日那天為例,就轉遞了湖北、江蘇、河南、浙江、順天、山東、四川等七省舉人的公呈,共計八批,簽名者三一一人。這樣的轉奏,直至五月八日方才結束。」

這裡,我們撇開姜明先生關於「『公車上書』是康有為對歷史的一次成功的大欺騙」、「康有為所稱都察院拒收其上書」是「假新聞」之論不考,可以先研究一個重要史實:所謂「公車上書」之功績,其實是由體制內「大批現職官員」和「體制外」舉人士子合力而成。

而今日所謂「兩會代表」的主體,正是官員和士人(知識分子)——人大代表多是官員,政協委員多是知識分子或「學賈」。這固然說明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變革,中國人議政的基本力量仍是官員和士人,沒有依現代民主社會的要求廣泛擴展到市民工農商人,讓人悲哀不已,但也提示人們,既然如此,何不設法讓假民主的「兩會」向「公車上書」的「兩會」方向努力呢?

「賈主席」與「假主席」

據中央電視台三月四日新聞頻道「兩會報道」,一些「政協委員」在發言中常常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賈主席」,讓一些人聯想到「假主席」,暗暗發笑——全國政協既是一個「花瓶」,其主席焉能不假?「假主席」之影射是否有意為之,固然有待考證,但眼下許多官員常常在酒席宴會相互傳播「政治笑話」與「腐敗段子」佐酒,卻是人皆可證的。而今官員們甚至常常互發一些這樣的「手機短信」:「升不了官——咱是寡婦睡覺——上面無人;官位不穩——咱是小姐睡覺——上面老換人;天天煩惱——咱是與老婆睡覺——自己人搞自己人。」「當官靠後台,掙錢靠胡來。真理在報上,清官在戲台。」「上午,你說我、我說他。中午,你吃我、我吃他。下午,你贏我,我贏他。晚上,你摟我,我摟她。」「村級幹部喝燒酒,說騷話,做騷事;鄉級幹部喝白酒,說白話,打白條;縣級幹部喝啤酒,穿皮衣,搞批判;地級幹部喝黃酒,亮黃牌,看黃碟;省級幹部喝紅酒,伴紅裙,收紅包;國級幹部喝洋酒,說洋話,泡洋妞。」「一請就到,一喝就冒,一捧就笑,一給就要,一苦就叫,一勸就躁,一批就跳,一查就倒。」……

這說明「在職官員」們也多對「現實不滿」,只是還沒有出現「新《馬關條約》」之類大事件,讓他們放棄「明哲保身」,奮起「電奏反對」。但從中國近年「群體事件」頻發和「台海關係」日益緊張的趨勢,中國隨時可能出現「新《馬關條約》」。一旦出現,「兩會」就可能成為「公車上書」,導致「強學會」、「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如果堅持不改革「兩會」,拒絕「全面推行進行人大代表的競選和普選」,「兩會」勢必突然成為新時期的「公車上書」。

到底是平穩地民主改革「兩會」好呢,還是讓「兩會」成為新世紀的「公車上書」引發社會大動盪有利?

我們應該仔細進行「成本核算」。

於深圳「早叫廬」

轉自《動向》2006年3月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朱健國:黎子流可敬
【專訪】朱健國﹕沒人相信共產黨了
朱健國:深圳人重評梁湘
朱健國:談“深圳人重評梁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