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就不缺独立思想者,所缺者宽容的环境

贺伟华

标签:

【大纪元5月15日讯】有个别留学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环境出不了有见地的思想家,鲁迅不是、胡适不是、台湾的李敖更不是,好象只有他这种留学国外的洋博士才有思想,才够格称作为思想家。在他看来,中国的土壤从来就不可能滋生出有独立思想与头脑的人。在网路读了这些言论之后,我当即大惑不解,难道《九评共产党》的作者郑怡春不算思想者、难道《特权论》作者陈泱潮老人不算思想家、难道我们小小年纪在校读书的黄泰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思想者?

今天有幸在《博讯网》读到徐水良先生的有关《再谈私有制不是民主的基础》及《民主其实就是公共权力的公有》的文章,再想起以前拜读过他的多篇文稿,不禁深感受惠多多,如果他不能称作为具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思想者,我看着世上就不再有任何的思想存在了。

问题不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是否能够产生思想家,而在于这些思想家一旦产生,他们的处境往往极其可怕!要么坐牢、要么流亡、要么被当局监控。他们的思想与言论由此难以得到传播、他们的善意见解难以得到政府的理解与接受、他们的周边缺少宽容与仁爱。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政府视思想者为政治异端,一日不消除他们的影响与思想力、一日不败坏他们的名誉、一日不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执政当局决不罢休。以至于人们即使有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也不敢公之于众,也只能抱犬儒心态而强制分裂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要说,中国并不是缺少思想者,而是思想者的言论被强制扼杀,而是思想者大多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偶有一两个胆大而妄言者道出自己的心声,则立刻成为众矢之的,不要说政策决策者耐心听取他们的进言,就是旁人的唾液与嫉恨,也足以将他们彻底掩埋。

今天有空再读徐先生的文章,不禁对他的经历产生了好奇,有了一种探究他心路历程的内在动力,在《博讯网》粗看作者的经历介绍,发觉凡具有独立思想同时又敢传播思想者往往经历坎坷、九死一生。然而,正是这种不幸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勤于思考、不断学习的动力。虽然至今他已经年过半百,然而赤子之心不灭,爱民、爱国之心不改。读到长者的经历、看到他的文章,我也不禁要传播他的思想,也希望大陆的知识精英们能够听取他的心声,在知识与学问面前,没有出身的贵贱,只有学识的高低。当决策阶层能够理解徐先生的思想、理解民主与私有制、公有制的关系,就一定会明白,只有在民主与法治的政体下建立起了社会公正,才可能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才可能有真正明确而合法的私有制与公有制。个人得以对自己的私有财产实行专制而追求效益;全体人民对公有制形式的公共财产、公共产品实行监督,实现共同管理的的公平公正。只有在这种民主与法治的程式化公正管理机制中,开展对曾经为中共权贵阶层实质占有的国有、集体财产及资源进行产权归属明晰工作,原本属于公民的财产与资源归还给公民,未来构筑现代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公共产品──政府及其大量附属机构、国会,法院,军队,公营教育、公营医疗和其他等等,实行公有制,接受人民的共同管理与监督。这样的改革,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才是合法的。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御用经济学家,都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无视民主原则与法治的正义原则而基于特权所私分侵吞的国有财产及私人财物,由此而实现实质意义的私人占有都是非法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使用,最终都将难逃法律的制裁,对基于特权的现有非正义经济改革的彻底翻盘与清盘、对腐败者的依法清算也在所难免。在法治正义没有确立之前,任何的私有化行为都可能演变成中共权贵对国有财产及民间资源的进一步掠夺与侵害,国企改革是如此、教育医疗改革是如此、股市黑幕是如此、房改是如此,今后包括土地私有化在内的改革也将是如此!

听取所谓政治异端的忠告,接受徐先生的忠言,在宪政法治民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才可能真正造福于人民、造福于民族、造福于国家,也才是合法的。若此,即使大家为此受苦受累、不被妄称为什么思想者,也不枉此生,又有什么好在意的?

转自《民主论坛》2006-05-13(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贺伟华:中国共产党在未来五年内分解成两党势在必然
绝食者的笔录:我被带到中共耒阳市公安局问讯的经历
贺伟华:刑场上没有婚礼
新左派劳工维权者的崛起对掠夺性权贵资本的清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