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

子宁:家乡之旅(四)

【大纪元5月2日讯】冬天了,快过年了。所有的商业街都非常热闹。出租车所到之处可以看到各类店铺高挂的漂亮的牌子。几乎每个店铺的外面,都堆积着废纸,废塑料袋和快餐饭盒以及其它花花绿绿的垃圾。购物的人流就是在这些垃圾中穿行着。人行道凹凸不平,到处是散乱的冰,冰大多是黑色的。

  

小的时候,这些商业街有很多古旧的建筑。建筑上有很多漂亮的古式装饰。听说,那些古建筑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现在,这些建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建筑。高低不齐,式样各异。各个商家更是各显神通,把各自的建筑装饰得五花八门。

  

小的时候,我把这些商业街的风格当做一种文化。虽然老旧,但是韵味十足。现在,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水泥建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建筑的随意和杂乱,明示着这个城市文化的没落。这是我从这些花花绿绿的建筑中体验到的。我怀念那些老旧的建筑和幽静的街道,以及从容不迫,友善的民风。

  

终于到了长途汽车站,试探着进入洞窟般的建筑内。发现情况和预想的大不相同。乘长途汽车的人多得出乎意料。我决定放弃为了买一张汽车票和几十个壮汉拥挤撕打。

  

下了过街地道,来到了对面的火车站。火车票很容易买的,没有拥挤,也没有撕打。

  

第二天,哥哥做东,请我和姐姐,姐夫一同到餐馆吃饭。哥哥告诉我,本地的餐馆,晚上大部分要预定的,生意都很火。这个城市是著名的“鬼城”–白天没多少人,也没几个活着的企业,但是到了晚上,饭店,KTV,桑拿却火得厉害。工人差不多都下岗了,会到这种地方来吗?当然不是下岗工人来消费,多是公款。我哥哥告诉我。

  

我还是不大理解–既然企业大多倒闭了,那么政府机关哪里来的钱如此大吃大喝,如此狂嫖滥赌?

  

人向我解释,政府花的钱,都是银行的。一个市长当得好不好,有没有政绩,大致取决于他能从银行弄到多少钱。弄到钱的市长,自然就可以不顾一切地大上城市建设项目,建高楼,建世纪大道。这就是政绩。同时,这个城市的上上下下也就都有钱花了。当然了,这些花掉的钱,是永远也收不回来的。下一任的市长,自然是如法炮制。辽宁省的一个小城市,就在国有银行欠债30多亿元,而这个城市一年的GDP才十几亿元。

  

我吃惊地听着这些故事,那些向各地政府贷款的国有银行岂不要有朝一日彻底崩盘?我的家人说,会的,这只是早晚的事。

  

国有银行崩盘,这个国家怎么办?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怎么办?我不敢想下去。

  

我从没在政府工作过,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幼稚。姐夫告诉我他所在那个城市的故事,让我震惊。

  

这个城市的市长原是本省一个末流大学的校长。因为此人的姐夫荣升为副省长,他也被任命为这个城市的市长。这位市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把市政府各局的头头彻底大换班。此举的奥妙在哪里呢?奥妙就在大换班的时候,谁给新市长钱多,谁就可以换到油水大的局当局长;给市长钱少的,自然就被换到清水衙门。有没有不给新市长上钱的呢?有,他们全被降职了。

  

这次局长一级的地震自然引发了各局内部的小地震。花了近百万元才买到位置的局长们,自然要把投资尽快回收,并成倍地获利。因此各局内部也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地震。不同但相似的故事天天发生着–一个科级的位置要20到50万才能买到;钱花得少的,自然被换到清水衙门;不花钱的,自然被降职。这些科级公务员的钱从哪里来呢?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买到官位的下级公务员们自然要变本加厉地祸害本地的企业和百姓,特别是民企。

  

类似的地震每几年就要发生一次。换句话说,本地的百姓和企业,每几年就要经受一次大地震,而小地震,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官,都是买的,而且是明码标价。

  

这样的政治环境,经济如何发展?谁还敢来此地办企业?

  

当然有人办企业了。我哥哥和姐夫异口同声地说。本地的企业,特别是民企,都是黑白两道双通,以政府官员为后盾的。本地最成功的企业是房地产业和采矿业。所谓房地产业就是官商勾结,批到别人批不到的地号,然后从银行弄到现钱。翻手一炒,几千万就到手了。至于银行的贷款,是不必还的,顶多宣布公司到闭吧。采矿业,更是亿万富翁层出不穷。只是各级政府从没有发放过一个采矿许可证。经过几年疯狂的滥采,当地的宝贵资源已经不再具备工业化开采的可能性了。这两种生意,是本地仅有的两种上规模的民企。但是,这种民企并不是谁都可以干的。没有政府官员做后盾,没有本地黑帮的支持,是决办不成的。事实上,这两种民企就是由两种人经营的–一是政府高官的亲属朋友,二是本地黑帮。

  

“这个问题是东北共性的还是局部的?”我问道。我得到的回答是,这是共性。在东北,一句流行的话是–不按套路打。什么叫套路?大概指的是法律,道德,规章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吧。在这个地方,法律和道德已经被蔑视到了极点。一个尊重法律和道德的人和企业,在这种地方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环顾四周,整个东北有像南方那种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民企吗?至少我和我周围的人没发现。“不按套路打”已经体现到了民风。当我乘出租车行驶在市区的时候,已经领教了本地人有多么“不按套路打”了。

  

腐败,像癌症一样在东北的政府和国企间漫延,同时扼杀着东北所有健康的政治和经济细胞。这个我曾经引为自豪的地方,已经成了落后和邪恶的代名词。

  

辽宁,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一直是中国工业,经济,文化,教育最发达的省分。即使到了今天,辽宁省人均受教育年数仍然是全国各省中最高的。因为其制造业极其发达,长期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因为其体育事业的发达,长期被称为“辽老大”。可是,这次家乡之旅,使我不得不深思,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我曾经颇为自豪的家乡。

  

离开家乡的路,就是17岁那年走过的。那时,我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憧憬。走在同一条路上,现在的我,却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迷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