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伊斯兰“文明冲突” 中印隔岸观火?

人气 4

【大纪元7月30日讯】(亚洲时报 Chan Akya撰文)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亨廷顿(Sammuel Huntington)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文章。如今这篇文章在中东地区似乎成真了,原因是美国新保守派主义者认为西方必将战胜伊斯兰。这场被许多美国右翼观察家认为是无可避免的终极对决,现在已变成一场西方对伊斯兰开战的烈焰,西方在亚洲和非洲得到一些“自愿联盟盟友”的支持,而伊斯兰阵营则依杖其忠贞信徒大军抗衡。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看来都高估了自己对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或重要性。倘若西方与伊斯兰的冲突最终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印两国恐怕都不会支持任何一方。虽然给西方与伊斯兰全面战争推波助澜,理论上对中国和印度都有利,但是中印两国相信都会保持中立作壁上观。

对中印而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伊斯兰国家都不怎么光彩。中国在近代史上频频受到西方势力的欺凌,而印度则对伊斯兰较为反感。如果从中印民众历史上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来看,以下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尽管两国的哲学观存在差异,但结果却是大同小异──中印在文明鼎盛的时期,都是处于与世隔绝、闭关锁国的状态。在道义上,支持西方和伊斯兰的任何一方都缺乏道德理据。

中印早期的探险家并没有攻城掠地的野心。中印文化的交流还将印度的佛教传到了中国。对佛教的传播范围进行分析,也许有助我们了解中印文化将如何应对世界的变化。

公元前5、6世纪,佛教创始人悉达多王子(Prince Siddhartha Gautama)诞生后,婆罗门教(Brahmanism,亦称Hindu,即印度教)仍然是印度盛行的正统宗教,它维护《摩奴法典》(Manu- smrti)所主张的种姓制度,而不是更注重人人平等的吠陀文化(Vedic)。

虽然世界各地的宗教仪式各种各样,牲畜经常被当作祭祀活动的牺牲品,不过佛教的诞生却预示着巨大变化的发生。首先,印度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梵语(Sanskrit)很快就被吸收到佛教的宗教语言中成为巴利语(Pali)。

当印度的第一位国王──阿育王(Ashok)归依佛教的时候,古印度文化遭受了千年以来的第一次冲击。其结果是革命性而非渐进性的──统治阶级很快便下令,取缔那些有违佛教的民间习俗如杀生祭祠等。然而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仁慈温和文化,也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佛教的清心寡欲原则无法治理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大国。未有强力地给国家加诸赏惩纪律,使阿育王的后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结果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在阿育王去世后仅仅维持了100年。

尽管如此,佛教对印度政治的冲击是深远的。孔雀王朝覆亡后,印度陷入了中央积弱、地方城邦强大的局面,而且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小国根本无法抵御又一波西方侵略者──伊斯兰的冲击。

虽然地方小国很快被伊斯兰所吞并,但印度教大体上仍成功地存活下来。因此从公元9世纪一直到13世纪,征服了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总是经常处在其他宗教的包围圈中。这个历史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便是由巴布尔(Babur)建立的莫卧儿王朝(Mughal)在帕尼帕特(Panipat)战役中打败了穆斯林领袖 Ibrahim Lodi。由于连年征战,穆斯林统治者不得不向子民征收繁重的课税,也许这正是穆斯林统治者无暇力驱印度人转奉伊斯兰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焦土政策”,据史书记载,穆斯林人攻占了好些印度城邦之后,城中的妇女都集体殉夫自杀。总而言之,穆斯林给印度教文化留下了一条生路,得以存活的印度文化,最后还反过来对当地的伊斯兰教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样,佛教也削弱了中国的父权文化,同时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令全国的文化习俗逐渐趋向统一。因此,南北民族才能比从前更加和睦的相处,而佛教寺庙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藏和其他地方设立的僧侣学校,也让中国第一次将宗教神秘主义和实践宗教区别开来。

对于中国,秦始皇通过战争兼并六国、统一文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正是因为统一,所以中国才能较轻易地击退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而内部分崩离析的印度则做不到。由于这个原因,伊斯兰整体上亦较倾向尊重中国及中国文化。

这个状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方国家掌握了首先由中国发明的火药武器,并反过来用它们对去付中国。在这个时候,中国相对封闭的政策产生了反效果──由于与世隔绝,中国没有从印度教文化衰落、伊斯兰文化抬头的历史中汲取到教训。西方国家征服中国的方式,与印度的衰落过程颇有些相同之处,即通过偏远外围局部战争,逐渐削弱中央集权,到最后再发动全国性的进攻。

如今,中国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人数并不多,因此中国在国际争端中不会轻易倾向西方和伊斯兰的任何一方。不过相比下,西方文化对中国父权文化的威胁较大,因为父权文化与伊斯兰的中央集权式文化较为类似。因此,中国很有可能支持伊斯兰世界。中国近年在出口武器上的做法,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黎巴嫩真主党(Hezbollah)最近击沉了一艘以色列护卫舰所使用的导弹,就是经伊朗改装的中国“桑蚕”(Silkworm)反舰导弹。事实上,伊朗所拥有的多数中长程导弹,都与中国有联系。另外,唯一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就是巴基斯坦,外间相信巴国有关技术也是从中国方面取得的。由此可推断,假设中东局势进一步升级,西方国家必会向中国寻求更多的支持,否则中国也可能会成为打击目标之一。而北京当局相信也会向西方妥协,以免遭殃,然后等待时机报复。

相比之下,印度的情况则较难断言。虽然大部分右翼知识分子会主张对伊斯兰宣战,不过印度国内存在一定数目的回教徒,他们势将反对任何“历史大报复”(除了印尼,印度的穆斯林人口居世界第一);加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内的穆斯林教徒,印度的军队应不会轻举妄动。

印度的空军和陆军都无法给西方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唯一有机会给西方国家帮得上忙的是海军,尽管海军偏偏正是印度军队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印度不太可能直接参与中东冲突,而是采取隔岸观火的立场。(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李家同:大撤退
李家同:我们的社会会产生凶残的文化吗?
李家同:道德低落,凶残文化正在形成 (09/23/2000)
李家同:从“人魔”“红龙”想到华府的冷血杀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