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仕德博士当仁不让 为金马写历史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倪国炎金门十三日电)外岛金门和马祖一般给人的印象是过去的战地、现在小三通门户,事实上,在明、清时代,金马于海上交通即占有重要地位,金门籍史学博士李仕德“当仁不让”,先后撰写“十七世纪的海上金门”、“追寻明清时期的海上马祖”两书,引用历史图籍为金马写历史,彰显金马辉煌的史页。

现年五十三岁、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副教授的李仕德,是在二零零四年八月完成“十七世纪的海上金门”一书,由金门县文化局出版,日前再度由连江县政府出版“追寻明清时期的海上马祖”,为金马地方文史界盛事,其中,后一书还被列为马祖文化系列丛书第一册。

“十七世纪的海上金门”一书,李仕德是从古书上搜集一百二十四张地图,再引经据典说明在明、清大航海时代,金门不但没有缺席,而且是其中的要角。

李仕德指出,明末清初西洋人东来,澳门、舟山群岛和泉漳海湾的金门、厦门、浯屿是西人最为熟悉的中国港湾,从西人早期描绘中国地图,将金门不成比例的放大,或是绘制许多单幅的金厦地图,说明金门海域是早期中西番船交接的场域。

他说,除一六三零年代前后时期,因郑芝龙控制了东南海上贸易之外,许多金门人参与海上“走水”活动,海上舟人遗留的针经图簿说明金门岛为明清时期航向东西洋的重要的出口港之一,及清末以迄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金门人仍然不断的涌向海外,从日本的长崎、神户的金门帮乃至于琉球、东南亚各地均散落着金门人的踪迹,金门人乘风破浪走向海洋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李仕德进一步指出,明朝万历年间汉人再次定居澎湖,其开路前锋是金门人,荷兰入据台湾之前,小金门的海商对平埔族已然“译其语”,及荷兰人统治台湾时期,横渡台湾海峡到大员及打狗的渔船又以大、小金门地区为最多,他们又成为早期定居台湾先驱。

至于“追寻明清时期的海上马祖”一书,李仕德也以八十七幅古代地图,汲取清初杜臻的“粤闽巡视纪略”,以及晚清侯官人陈寿彭译编的“新译中国江海显要图志”两书中相关之马祖资料,再就志书中爬梳帝国海防上的马祖,兼叙明清时期海上马祖的零散记事,重建曾经千帆点点的海上马祖历史。

李仕德指出,马祖列岛虽是闽江口外的蕞尔小岛,却是明、清时代传统下西洋及中琉封舟贡舶往返必经之地,也是所谓福州半港或省城藩离,不仅是海上舟人下针辨位的目标,更是进入福州前,等候潮水或避风的洋面。

他说,从传统农业社会来看,马祖的自然条件并不利于开园种山,相对而言,因不利农垦以致人迹罕到,又因人迹罕到反而成为规避官府查缉的海商或乘风搏浪之徒乐蹈的场域,一直到清朝初年马祖列岛依然是所谓的孤山断屿,但因其海上的位置,乃在大帆船航行的年代,留下一些令人遥想当年过往千帆的点点滴滴。

李仕德指出,近年来在主政者有心提倡下,台湾地区的乡土文史著作和志书的出版如雨后春笋,但囿于台湾主体的观念,金门和马祖虽然摆脱了战地的影子,然要消除文化边缘的困境犹待努力不懈,因此,他为金马写历史,是希望改变一般人对金门、马祖是“文化边城”的刻板印象。

有趣的是,李仕德为金门人,完成“十七世纪的海上金门”后,在其妻马祖姑娘曹瑞芳鼓励下,继续撰写出姊妹作“追寻明清时期的海上马祖”,谱出金门子弟、马祖女婿为金马写历史“当仁不让”的佳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