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发现霜毛蝠 台湾特有亚种

【大纪元9月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张瑞桢/中县报导〕台湾生态研究又有重大发现!东海大学博士班研究生陈家鸿上月28日于新竹县山区,捕获一只全身宛如覆霜般、拥有纤细白毛的霜毛蝠,这只蝙蝠是台湾首度捕获的霜毛蝠活体,也是台湾第二起发现霜毛蝠的纪录,台湾第一次发现霜毛蝠尸体的时间,是在54年前。

首度发现活体霜毛蝠

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林良恭指出,霜毛蝠是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的珍贵稀有蝙蝠,主要栖息于日本、韩国、中国华北与俄罗斯乌苏里江;台湾首度发现霜毛蝠的纪录,是美国学者大卫强生于公元1952年,在台中县东势镇马鞍寮地区取得居民拾获的一具毛色奇特的蝙蝠尸体。事后鉴定该具蝙蝠尸体是霜毛蝠,目前标本存放于美国史密松尼博物馆,此后台湾即未再发现霜毛蝠。

见证高山生态系多样性

林良恭指出,该只霜毛蝠对台湾生物学研究具有两项重大意义,首先,台湾竟有珍贵稀有的北方高纬度蝙蝠,足以显示台湾高山生态系的多样性与重要性。再者,台湾的霜毛蝠可能因历经漫长的地理分隔后,分化成为基因独立的台湾特有亚种蝙蝠。

陈家鸿是于海拔1800公尺的观雾山区,以竖琴网捕获这只霜毛蝠,竖琴网形状类似竖琴,上方绑着蝙蝠的超音波也无法侦测到的纤细钢丝,撞上钢丝的蝙蝠不会受伤,但会摔入竖琴网下方的笼子里。

目前这只霜毛蝠住在东大生命科学系的野生动物学实验室内,它的体型与强生取得的霜毛蝠遗体类似,体长约7公分,尾巴长4公分,耳壳末端呈钝圆形,仅拇指有爪,以昆虫维生,陈家鸿等人正进行其基因类型鉴定。

十三年内 发现12种新品种

同样是会飞的动物,台湾蝙蝠的研究,比水鸟至少迟了20年,学界直到公元1993年以后才急起直追,但短短13年收获丰硕,至少发现了12种新的蝙蝠品种,其中有6种的种名尚待鉴定。

日本学界早于日治时代即研究台湾的蝙蝠,现有台湾蝙蝠文献几乎都由日本学界建立,少数则由美、英学者建立,台湾光复后,蝙蝠研究几乎停顿,直到1988年台湾学界才有首篇蝙蝠研究的硕士论文,之后又停顿数年,1993年起才又投入蝙蝠研究。

研究成果匮乏,国人也不熟悉蝙蝠,部分居民还恶意破坏蝙蝠栖地,甚至对蝙蝠产生误解,例如游客潜入瑞芳蝙蝠洞放冲天炮,把蝙蝠吓得跑光光;还有人担心蝙蝠传播SARS,驱赶躲在隧道内的蝙蝠,令学界相当沉痛。

112种新的蝙蝠品种中,已鉴定品种学名的有黄喉蝠、宽耳蝠、金芒管鼻蝠、黄胸管鼻蝠、姬管鼻蝠、金黄鼠耳蝠,尚未鉴定出品种学名的则有彩蝠、长尾鼠耳蝠、 大脚鼠耳蝠、高山鼠耳蝠、高山家蝠、山家蝠,不包括金门,台湾目前已发现的蝙蝠已累积增加到30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