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华:往事并不如烟

翻开1872年“留美幼童”这一页

张锦华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31日讯】这已经是一个尘封已久的往事,当事人早已作古,他们的生命经验已无人再提起。就像一代一代逝去的前人一样。

元月27日下午龙应台基金会所举办的“思沙龙”座谈会,请来了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报导文学家之一的钱钢,把这些早已远去的古人──1872年清朝送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在悠美伤感的《往事难忘》的曲声中,恢复了音容笑貌。

从黑白斑驳的照片里,主讲人如数家珍、文采斐然而令人动容的演讲,带领现场数百名听众,看到了那些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孩童,如何在清朝内忧外患中,参加了容闳和曾国藩等倡议的选送幼童留美的计划,在异国成长为留学青年的英姿。然后探索他们被以“忘本”为由召回中国后,如何进入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各个职场角落。他们曾经发挥过什么角色?做出过什么贡献?留下过什么影响?

这一批前无古人的清朝幼童留学生,回国后有许多人投入电报、开矿、海军等科技建设。最有名的可能是詹天佑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另外,唐绍仪在各种势力纠结中担任过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但不久即因与当时总统袁世凯理念不合而去职。显然,相对于日本的伊藤博文首相,在同样的年代留学,但回国后却整个改变了日本的历史。令人感叹的是,中国的留美幼童虽然很早就开启了比一般人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了美国自由民主的社会,但在清末民初东西交会的错乱和矛盾中,似乎并不曾带来什么石破天惊的制度上的变革。

钱钢在回应这个问题时,十分感慨,认为他们当时主要参加了袁世凯的君主立宪的改革,主张从体制内做起,拒绝体制外的革命。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成功后,这些曾经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更认识民主自由的留学生,也就随着上一个时代的沦落而隐去了。

但是,中西交流人才荟萃的点点滴滴,在褪去大历史的叙事后,仍可以看到更多人性的温暖和惊喜。例如,促成这批留美幼童计划之一的容闳,他可能算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自耶鲁大学毕业返国后,就致力推动留学教育,他的愿望是:“我所受到的文明的熏陶,也要让我的后代享受到”,这个计划是他推动18年后才获得曾国藩和李鸿章的采纳而启动。

第一批的留美幼童中,有一位被派驻美国──梁诚,他成功的争取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用做派送中国留学生,并建立了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正是当年的留美幼童,名字是唐国安。而利用庚子赔款送出的留学生中有一个叫做梅贻琦的年轻人,他正是清华大学在台复校后第一任校长。

这一场思沙龙的讨论会现场清华大学“月涵”堂,是梅校长的字号,墙上还有他的照片。而台下的此刻,坐满了许多这一代的青年学子。

突然发觉自己竟然因为这一场演讲,也和留美幼童这一段历史有了具体的关联,也享受到了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福泽,感到莫名的惊喜。

留美幼童的故事,切入我们当前的时代中来看,我们也许开始思索:当前两岸都有大量的青年学子到西方留学,自由民主的文明浪潮将如何冲击着这些青年的心灵?受过中西交流洗礼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当代的一党专政的中共政权时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和行动呢?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可以解答我们从那里来的提问,也可以启示我们将往那里去的疑惑。而我们是否用心写下这一页历史,也将会留下记录,有一天也必将被打开和检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张锦华:分享一场世界公视大展
张锦华:万山不许一溪奔--介绍一本好书
张锦华:消失的中国维权报导
张锦华: 何清涟《何清涟雾锁中国》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