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华商银标售专题报导系列之三

中华银赔付474亿元标脱 学者看法两极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惠君台北二十二日电)中华商银历经两次标售后,政府以赔付新台币 474余亿元、首度以附买回条件下,由汇丰银行得标。有学者认为,这是“不平等条约”,应重新评估底价,再进行第三次标售才对。也有学者指出,问题银行不处理,就像“一粒屎坏了一锅粥”,政府以这样方式处理,也是“莫可奈何”。

今年 1月初,中华商银受力霸风暴波及,爆发严重挤兑,进而被中央存保公司接管。中华商银虽有36家分行,但相对其他先前被接管的银行而言,员工数众多、资产品质不干净,卖相并不佳。

中央存款保险公司今年 7月第一次标售中华商银资产、负债暨营业(Good Bank),因无人投标而流标。

中华商银12月13日进行第二次标售,因只有一名投标者,且投标价格不及存保所订底价,次日,存保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进行一个上午的马拉松议价后,终于以金融重建基金赔付 474余亿元代价及附买回(Put Back)机制,将中华商银“托付”给“洋女婿”。

“附买回”机制,就是投资人在得标中华银后,只要在两年内,企业放款部分出现逾放,金融重建基金将用九成的价格买回这些放款,投资人最多只会承担一成损失。

中华商银预定赔付金额仅次于中兴银行的 584亿元,附买回机制也引起外界疑虑。

政治大学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认为,标售金额比底标多出一百多亿元,且有附买回机制,简直是不平等条约,“显然是政府急着把烫手山芋丢掉!”

殷乃平进一步指出,第二标流标不及于底价,应该重新评估底价,进行第三度标售,但却跟投标者议价,不合常理。

他认为,如果政府订的底价与投标者差异太大,那就是估价有问题,存保在实地查核,也就是决定中华商银价值时是如何订定?应按照国际惯例,公布过程。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如果过程不透明,就会有弊端出现,像中兴银行即是一例。

不过,对于政府将中华商银标售出去,虽要付出相当代价,前金融研训院院长、现任世新大学经济系教授薛琦倒认为,这是“莫可奈何”的事;如果不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就像是“一粒屎坏了一锅粥”。

至于外界质疑赔付金额是否合理?是否有瘦了全民荷包、肥了外商银行之嫌?薛琦举例,就像是一个人出车祸,要进行开刀急救,难道还要在意“他输血输多少”吗?

薛琦指出,应该要回到问题的本质,也就是,问题银行要不要处理?答案如果是“要”,政府现在也只能做“补破网”工作,至于王家财产能追回多少?恐怕也只是聊胜于无。

对于价格是否合理?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委胡胜正对外界表示,已尽最大努力,让金融重建基金少赔一点,但以中华商银资产品质而论,“最后以 474亿元标出,是公平的价格。”

若诚如主管机关所言,赔付 474亿元是“公平价格”,那有可能代表中华商银所隐藏的财务窟窿比外界想像还要大。不过,外商银行也不是省油的灯,不会毫无把握就接下“烫手山芋”。

政府处理接管问题金融机构虽是动辄得咎,怎么做外界都会有异议,但处理过程与相关资讯如果可以更公开、透明化,或许就不致招来太多批评声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