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淡大教授吴哲夫 介绍北宋出版文化特色

【大纪元2月5日报导】开创典范-北宋的艺术与文化专题报导(中央社记者罗广仁台北五日电)淡江大学汉语文化暨文献资源研究所教授吴哲夫今天在故宫博物院“开创典范-北宋的艺术与文化”研讨会,发表“北宋出版文化特色考述”专题演讲,吴哲夫从文献中发掘北宋时期的出版盛况,并整理介绍北宋时期出版文化特色。

国立故宫博物院庆祝正馆重新启用,推出“大观:北宋书画、汝窑、宋版图书特展”,并将于五日至八日举办“开创典范-北宋的艺术与文化”研讨会,邀请到四十余位海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从典范性的角度探讨宋代的书法、绘画、工艺美术和出版事业等的各种面向。

吴哲夫在专题演讲中指出,雕版印刷技法创用于何时?史无明文记录可资查考,不过从近代实物的发现,一般人的推定都不晚于盛唐。以雕版印刷术生产图书,可以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读者的负担,很能满足一般群众追求知识的需要,所以雕版印刷技术问世后,一直在民间推广,慢慢受到一些地方官员的重视,终于在五代时期才得到政府的垂青,借用其法印行儒家经籍,推广教化。

宋太祖得天下,以五代骄将各据一方为戒,因此厉行文治。为配合政策的需求,积极推动科举制度,同时又对宗教采取较宽容的态度,而当时书院讲学也渐次形成风气,社会需求大量的图书,营造了雕版印刷业良好发展的大环境,使得北宋刻印书业出现了一片荣景,出版了无数的刊物。吴哲夫说,根据本世纪初王国维所撰“两宋国子监监本考”统计,在北宋国子监主持之下,印行的图籍至少有一百一十八种,六千八百二十六卷。

当年苏轼也曾在其“李君山房记”文中提到:“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吴哲夫指出,从这两则文献,不难想见北宋时期的出版盛况。出版案例一多,自然就会浮现一些出版文化,吴哲夫在专题演讲中特别介绍北宋出版文化特色。

北宋初年,门阀制度的废除,加上租佃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经济日渐茁壮。政府又鼓励垦荒,改善农具,改革耕作技术,并且重视水利、矿业,以及发展陶瓷等手工制造业,促成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吴哲夫说,民间在生活宽裕下,建立了追求知识的条件,因而引发购藏图书的兴趣,出版品跟着商品化。

出版单位为增加行销竞争力,品质日渐提升,所以宋版书自来享有盛誉,到现在犹被推崇备至,吴哲夫说,诸如“字画挺秀”、“镌雕工雅”、“纸质莹洁”等等誉词,屡见于藏书家之口。

北宋时代的出版品,可惜因时代久远,又受到战乱频仍的影响,存世实物已少之又少,如果仅借罕传的少量幸存物来探视北宋出版文化的整体面貌,难免失诸偏颇。所幸,今日可见的北宋时代文献尚不在少数,其中寄存着许多有关当年出版的记录文字。吴哲夫说,虽然史料零星散见,但如果加以缀合连系,对当年出版事业的面相,还是会有较清晰的轮廓可资参考。

吴哲夫说,在整个古代雕版印刷发展过程中,北宋处于兴盛时期的开端,当时中央政府极力推动雕印出版事业,也得到民间全力的回响,于是形成官、私及坊刊三大出版体系,出版了无数的书刊,行销全国各地。

北宋出版图书的内容遍及当时各个知识类门,许许多多的儒家经籍、史地图书、诸子百家、医药农工、天文算法、诗文词集、类书小说、释道经典以及民俗书刊等都被相继印行。吴哲夫说,这些刻本不仅对当日知识普及与推广起了积极的效应,也形成了一股出版文化力道,既为后世树立了优良的榜样,也对南宋、元、明、清代的图书编刻,产生深远的影响。

吴哲夫分析、整理文献后,勾勒出北宋几则出版文化特色,包括: 一、图书的出版常有一定的目的。 二、雕印工作及书刊出版,官民可分工合作。 三、注重出版成本及行销策略。 四、重视成书品质,建立版本特征。 五、设立出版专责机权,选用雕写专才。 六、印本力求文字正确、插图美观。 七、印行前实施书稿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