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淡大教授吳哲夫 介紹北宋出版文化特色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教授吳哲夫今天在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發表「北宋出版文化特色考述」專題演講,吳哲夫從文獻中發掘北宋時期的出版盛況,並整理介紹北宋時期出版文化特色。

國立故宮博物院慶祝正館重新啟用,推出「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並將於五日至八日舉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邀請到四十餘位海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從典範性的角度探討宋代的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和出版事業等的各種面向。

吳哲夫在專題演講中指出,雕版印刷技法創用於何時?史無明文記錄可資查考,不過從近代實物的發現,一般人的推定都不晚於盛唐。以雕版印刷術生產圖書,可以大量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讀者的負擔,很能滿足一般群眾追求知識的需要,所以雕版印刷技術問世後,一直在民間推廣,慢慢受到一些地方官員的重視,終於在五代時期才得到政府的垂青,借用其法印行儒家經籍,推廣教化。

宋太祖得天下,以五代驕將各據一方為戒,因此厲行文治。為配合政策的需求,積極推動科舉制度,同時又對宗教採取較寬容的態度,而當時書院講學也漸次形成風氣,社會需求大量的圖書,營造了雕版印刷業良好發展的大環境,使得北宋刻印書業出現了一片榮景,出版了無數的刊物。吳哲夫說,根據本世紀初王國維所撰「兩宋國子監監本考」統計,在北宋國子監主持之下,印行的圖籍至少有一百一十八種,六千八百二十六卷。

當年蘇軾也曾在其「李君山房記」文中提到:「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吳哲夫指出,從這兩則文獻,不難想見北宋時期的出版盛況。出版案例一多,自然就會浮現一些出版文化,吳哲夫在專題演講中特別介紹北宋出版文化特色。

北宋初年,門閥制度的廢除,加上租佃制度的實行,使得社會經濟日漸茁壯。政府又鼓勵墾荒,改善農具,改革耕作技術,並且重視水利、礦業,以及發展陶瓷等手工製造業,促成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吳哲夫說,民間在生活寬裕下,建立了追求知識的條件,因而引發購藏圖書的興趣,出版品跟著商品化。

出版單位為增加行銷競爭力,品質日漸提昇,所以宋版書自來享有盛譽,到現在猶被推崇備至,吳哲夫說,諸如「字畫挺秀」、「鐫雕工雅」、「紙質瑩潔」等等譽詞,屢見於藏書家之口。

北宋時代的出版品,可惜因時代久遠,又受到戰亂頻仍的影響,存世實物已少之又少,如果僅借罕傳的少量倖存物來探視北宋出版文化的整體面貌,難免失諸偏頗。所幸,今日可見的北宋時代文獻尚不在少數,其中寄存著許多有關當年出版的記錄文字。吳哲夫說,雖然史料零星散見,但如果加以綴合連繫,對當年出版事業的面相,還是會有較清晰的輪廓可資參考。

吳哲夫說,在整個古代雕版印刷發展過程中,北宋處於興盛時期的開端,當時中央政府極力推動雕印出版事業,也得到民間全力的迴響,於是形成官、私及坊刊三大出版體系,出版了無數的書刊,行銷全國各地。

北宋出版圖書的內容遍及當時各個知識類門,許許多多的儒家經籍、史地圖書、諸子百家、醫藥農工、天文算法、詩文詞集、類書小說、釋道經典以及民俗書刊等都被相繼印行。吳哲夫說,這些刻本不僅對當日知識普及與推廣起了積極的效應,也形成了一股出版文化力道,既為後世樹立了優良的榜樣,也對南宋、元、明、清代的圖書編刻,產生深遠的影響。

吳哲夫分析、整理文獻後,勾勒出北宋幾則出版文化特色,包括: 一、圖書的出版常有一定的目的。 二、雕印工作及書刊出版,官民可分工合作。 三、注重出版成本及行銷策略。 四、重視成書品質,建立版本特徵。 五、設立出版專責機權,選用雕寫專才。 六、印本力求文字正確、插圖美觀。 七、印行前實施書稿審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