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膺美院士但选不上中国院士 制度被责

人气 11
标签:

【大纪元5月18日讯】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结果,恐怕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李爱珍这位71岁的老太太。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但是有趣的是,李爱珍在中科院院士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至今仍无国内院士头衔,引起国内各界争议与深思。

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了本年度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其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退休女研究员李爱珍,和另一位中国科学家陈启发一起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当5月1日晚9点15分接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邮和电话,祝贺当选外籍院士时,我百感交加。”71岁的李爱珍后来在公开致谢信中说,“1863年,美国 国内战争处于高峰之际,林肯总统签署成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在31个学科6个学部共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 位是诺贝尔奖得主。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

李爱珍作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自然引起中国各界的关注和祝贺,但是似乎中国读者最关心并不是她的瞩目的科学成就,而是,李爱珍能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当不了中国的院士?

据报导,迄今为止,中国共有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是惟一一位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所长封松林和副所长齐鸣均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李爱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情况不便多谈。封松林证实,李爱珍实际上不止一次参加院士评选,最终都没能评上。

李爱珍的荣誉给了公众一个强有力的批判证据,这个证据是杀伤力很大的武器,让人们更加理直气壮地对中国院士制度倾泻着心中的不满和质疑。

长江商报评论文章称,李爱珍女士在分子束外延技术等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对李爱珍女士而言,她没有获得国内院士头衔不是因为成就不足或者评选标准尚未达到,而是遴选机制的问题。

时评人士舒圣祥在网上发文称,官员打招呼、递条子,院士行政化,为评院士打广告,诸如此类院士增选过程中的各种丑闻,是质疑院士制度的直接证据。终身制的院士已经不仅仅是荣誉,而是特权;追逐院士头 衔不仅仅是追名,而是赤裸裸地追利。

文章称,而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院士的过度崇拜,或者说盲目炒作,为院士荣誉的“变现”提供了方便的机会:西部某省在省会举行隆重的给院士配车仪式,12位在这个省工作的两院院士都配发了国产的别克专用小汽车,配车仪式锣鼓喧天,管号齐鸣,少先队员献花,记者云集;湖南某大学引进院士待遇许诺:引进院士配偶随调,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

利益的驱使下,各省份、各机构对院士名额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负面东西也随之而来,如贿选、幕后交易等,使公众对院士评选的质疑之声不断。2005年12月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院士忍无可忍之下,甚至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在中国科学界引起巨大风波,从中可见一斑。信息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期待“李爱珍”成院士制度改革导火索。

李爱珍资料:

一九三六年生于福建石狮的李爱珍,自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便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上海微系统所前身)工作。一九八○年到八二年,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 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她前往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拜访卓以和。卓以和在一九六八年因发明分子束外延技术,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

回国后,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在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进行探索。贝尔实验室卓以和举例说,这种激光器可以灵敏地检测包括有毒有害气体在内的各种气体,在环境监测和医学检测等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更不要说它对军事的影响”。

五年后,李爱珍的课题组在亚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卓以和强调,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材料制造相当困难,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

2005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第15届院士大会上,李爱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研院士冯元桢获颁美RUSS奖
抗议美韩贸易自由化谈判  男子引火自焚
魏京生与美国主管人权、民主与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劳文克龙会谈
徐文立华府拜会南希.佩洛西议长及国务院人权官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