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悦读唐诗】张九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1),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2)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4)相悦,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形容枝叶繁密,草木茂盛的样子。

2.自尔,各自如此(葳蕤、皎洁);春兰秋桂各自欣欣然有生意,自成春、秋之佳景良时。

3.林栖者:隐居山中的人。

4.坐,因也。

5.本心:天性。

【试译】

兰花在春天花叶扶疏繁茂,桂花在秋天花色明洁芬芳,各自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然形成了春秋时节的佳景良时。没想到栖于山林间的隐士因欣赏春兰秋桂的美好而心怡神悦(而引之以为同调),其实,花草树木自有他们的本性,顺时自然的生长中已展现其大美,又何必要经由美人采摘来肯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呢?

【试解】

作者张九龄遇谗遭贬而作〈感遇〉诗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感于所遇,托物寄慨,表达了不求人知、坚贞清高的气节。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凸显描绘了春兰与秋桂的清雅芳洁,顺自然本性而展现各自欣欣然可爱自得的生意。此一动人的生命姿态,感发了那些山林间的隐逸者,兰与桂也就成了人们心中不慕荣利、高雅芳洁的象征。

兰桂的形象是如此的美好,诗人于此追本溯源的指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逢春而威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出于本性、顺时自然而成,并非为了博得隐士的喜悦爱赏,更不求美人的青睐、折取。本诗点明的是雍容雅正的人生态度,是不求不待的超脱哲理。

人有向善的本心天性,却在人际间的相处互动中产生了自私外求之念;万物的存在原是洒脱自在的,一旦有了执著追求之心就无法逍遥,那份活泼泼的生命力与纯正清明的气息也随之消散。欣赏本诗除了深婉的寄托手法外,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张九龄透过诗歌展现高明的人生境界--于进退出处中秉持回归本心的真诚,及坚忍不为外物所转的气度与风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