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台北平溪.东势格古道.峰头尖

台北县平溪乡以山峦尖峭著名,除“平溪三尖”(石笋尖、薯榔尖、峰头尖)之外,如孝子山、慈母峰、中央尖,也都以山棱险峻著称。平溪的登山步道,或多或少都得辛苦攀爬一番,但我记忆中,却有一条相当平缓的步道,就是瓜寮坑溪步道。

这条步道是由煤矿场的旧台车轨道改建的,路基既宽阔又平坦。步道沿着瓜寮坑溪畔的山腰缓缓而上,前行约20几分钟,抵达旧矿场,附近有事务所、旧废坑及拱桥等遗迹。

由旧矿场而上,瓜寮坑溪的上游溪畔,有两座古老的小土地公庙隔着溪对望,相距只有几公尺而已。然后山径沿着溪畔而行,石阶古朴,竹林幽雅,令人印象深刻。我当时判断,这条山路,极可能是一条古道。后来,山友萧郎告知,这条山路可越岭通往平溪东势格,应是昔日东势格居民往返平溪的一条古道。可惜当时蒐寻资料,并未发现有山友走这条山径越岭至东势格的记录。直到最近这条山路才渐渐热络起来。

今天再次走这条古道,发现台北县政府正在整修这条越岭路,并将步道命名为“东势格越岭步道”。这条越岭路确实是一条先民古道,可称之为“东势格古道”或“东势格越岭古道”。

上午与山友在平溪国中会合后,从平溪国中对面106县道旁的登山口起登。拾阶而上,不久就接上旧台车道。踏着平缓的碎子路前行,林荫怡然,右下方传来瓜寮坑溪淙淙的水声。步道平缓好走,山友雨伞大哥带着八十几岁的母亲一起来走这条步道。路旁新竖立的路标,标示着这条越岭步道全长3.4公里。到旧矿场的前段路约1.2公里,属于旧台车道,最平缓,老少咸宜。



废弃的矿场办公室



轻松漫步前行,约半小时,抵达废弃的旧矿场。昔日的矿场办公室只剩断垣残壁,被青苔染成墨绿,驳坎斑驳,充满古意。上次来时,发现矿场上方林间有一座隐没于杂草荒榛中的石拱桥,如今已重新整辟出一条小径通过桥上,可以近距离观赏这座拱桥。

矿场附近还有另外两座石拱桥,一是越溪通往矿坑的泥土桥,表面上看不出是旧桥,但俯身望向溪谷,就可看见石砌的古桥墩;另一座则在矿坑前的独木桥旁,溪流穿流过一块巨石洞,看似天然的石洞,却是一座废弃的石拱桥;石砌的桥墩依稀可见,只是岁月累积的青苔将人工砌造的石块与自然岩石融合成一体,第一眼不容易认出来。雨伞大哥母子二人散步至矿场,先行折返,约定下午再会。

由矿场而上,爬过小陡坡,就来到溪畔的双土地公庙了(注1)。两座庙都新搭了遮雨蓬,香炉有余烬,显示附近的农民仍定期来膜拜。过土地公庙,沿溪畔而行,渐渐上行,约20分钟,抵达峰头尖的叉路口。两年前,我由此处爬往峰头尖。从这里起的古道,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旅程了。

古道沿着溪谷续行,踏着溪畔石块上行,崎岖湿滑处,都已架设绳索以做确保,不难通行。通过狭隘的溪谷,渐至上游,溪水愈稀,而又遇一片坦地。溪畔有清幽竹林,而从空旷处可以望见峰头尖东峰,勾起我两年前辛苦上下岩棱攀往峰头尖的记忆。



从越岭鞍部俯瞰梯田草原



由土地公庙前行约20分钟,行经一处柳杉造林处。由此而去,不到3分钟,抵达越岭的高点。心情有些惊喜。这一路而来,多为缓坡,沿途又有矿场、拱桥、土地公庙等古道遗迹,而沿溪畔而行,又有怡人的幽林竹径,不知不觉中,竟已爬至越岭高处。

由越岭鞍部处俯瞰,下方有一片青翠草原,原是农民拓垦的山坡梯田,废耕后形成一层层的草坪。越岭下行,不久,就抵达这处草原,草原上有一小池塘。草原边缘有一户人家,为东势格13号农宅。此地冬阳和煦,草原如茵,为古道上难得的休憩佳境。

这片美丽的草原,为东势格古道添增一分惊艳,而草原的下方溪畔,又有一座小巧古朴的土地公庙,则更添了一分浓烈的古道气氛。小小的石砌福德祠,面对着潺潺清溪。越岭过后遇到的这条小溪,已不属于瓜寮坑溪,但同属于基隆河水系。瓜寮坑溪向北流,于平溪国中附近注入基隆河;这条小溪则南流注入东势格溪;东势格溪注入芊蓁林溪,再向北流,于岭脚瀑布附近注入基隆河。若说平溪是台北的后山,那么东势格可说是平溪的后山。住在后山的居民仰赖这山区一条条的越岭古道,与繁华的前山聚落联系。

福德祠的周遭,有群山环抱,青山绿谷,草原流水,宛若世外桃源。就旅游踏青的目的而言,此处适合做为这条步道的终点。而顺着溪畔小路往下游走,约10几分钟,即可抵达古道终点的东势格10号民宅,接产业道路,位置约在东势格农路1.5公里处。东势格10号民宅旁的9号民宅,有一间传统的土埆厝,向主人询问,证实这条山路的确是当地居民昔日进出平溪所走的古道。



峰头尖



原路折返回福德祠,选一处溪畔草原处午餐。溪水清澈,可以用来煮茶及泡面。餐毕,沿着小溪往上游走。溪畔小径亦是山区的古道之一,绕行峰头尖的山腰,通往玉桂岭。蓝天队刚整理过这条山径,称之为“峰头尖山腰越岭路”。这条山路可视为是东势格古道的支线。由于最近多雨,山径有些泥泞,路况寂寥,但路迹大致清楚。沿途经过一、两间废弃的古厝,都荒芜已久,残垣已被青苔蔓藤深深拥抱。

行约40几分钟,抵达一处支棱叉路处,古道越过棱线而下。循棱而上的叉路,指标写着“往峰头尖20-30分钟”,我不禁心动起来。想起两年前攀爬峰头尖,辛苦攀爬2.5小时,却未能顺利登顶。于是当下决定转攻峰头尖,同行的山友andy夫妇也有兴趣,于是我们三人另组小队,朝峰头尖棱线攀爬而上。队友们则继续越岭前行。

由这里循棱峰头尖,一路向上,越过一棱后,下坡再上棱;约十分钟左右,爬上峰头尖的棱线,再踏上我曾走过的岩棱路;又几分钟,来到往白石脚的叉路口。我当初至此处时,已在棱线奋斗2.5小时,于是决定撤退,往白石脚下山。这叉路口,蓝天队刚竖立新的路标,写着“往峰头尖5-10分钟”。这块路标,相见恨晚。接着,循棱前进,约六、七分钟,爬上最后的陡坡,终于登上峰头尖。峰头尖,海拔609公尺,有一内务局补助三角点。

平溪三尖,2003年,我登上石笋尖,2005年,登薯榔尖, 2007年的今天,终于顺利登上峰头尖。峰头尖,是“平溪三尖”中最难爬的一座,山顶有树林遮蔽,展望却远不如石笋尖及薯榔尖,然而爬峰头尖美好的体验及回味,反而是登顶的过程。记得上次从瓜寮坑一路攀爬岩棱过来,一尖又一尖,上下又上下,挑战及刺激的程度,比起笔架山,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普渡长生桥)

 

图:东势格越岭步道(通往旧矿场)

我们由峰头尖朝另一方向下山,循棱走往玉桂岭的登山口。下山路,不好走。陡峭的岩壁,湿滑的石块,不易踏踩,拉绳踩踏而下,只能慢速前进。走一段距离之后,再回望峰头尖,才第一次清楚看见峰头耸峭的尖峰,果然不愧是平溪三尖之一。

辛苦攀走了50分钟,才摆脱上上下下的岩棱,山径转而陡下,绕向山腰。山径一路陡下,可以想见,若走这条路线攀登峰头尖,也不会轻松。山径通过小溪谷时,石块相当湿滑,走来战战兢兢。从峰头尖出发,费时1.5小时,终于抵达登山口。不久,就遇到队友从玉桂岭产业道路走下来。雨伞大哥已来接应,开车载走几名队友返回平溪国中取车。有雨伞大哥协助接驳,今天顺利走完全程的东势格越岭古道,又成功登顶峰头尖。

队友提及,他们沿着玉桂岭产业道路下山时,发现了一座废弃的石拱桥,桥头还有两座古碑。于是又前往参观。大约从峰头尖登山口再往上走约5、6分钟的路程,即可看见这座跨越藤寮坑溪的石拱桥。桥柱上刻着建桥的年代为民国42年(1953年),年代虽不久,但石拱桥相当古朴典雅。过桥,对岸山壁镶着一块石碑,写着桥名“普渡长生桥”,往前几步,又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捐献修桥的芳名录。再往前行,便进入竹园,之后并无明显的路迹。

这么一座众人齐心捐献建造的石拱桥,必然不会只是为了通往一处私人的农园而已。这座桥极可能是玉桂岭古道的遗迹。在玉桂岭产业道路未辟建之前,古道应是从这里越溪,通往玉桂岭。在106公路尚未辟建之前,甚至追溯至更早的清朝年代,石碇地区的移民进入东势格,不是走现在的106公路,而是由藤寮坑溪谷上行,经玉桂岭而进入东势格。玉桂岭古道的历史,在一、两百年以上。古桥的存在,透露了古道的线索。对岸溪畔林间,或许古道路基仍在,或许终有一天会重见天日。

旅游日期:2007.01.28 (写于2007.02.05)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溪谷湿滑,都有栏索确保。



幽雅的溪畔竹林路。



古道沿溪行,出东势格农路。



越岭往东势格,古道竹林幽径。



陡峭路段,已设有护栏及绳索。



古道出口的土埆厝(东势格9号)。



走峰头尖山腰越岭路,绕峰头尖山腰而行。



眺望中央尖与峰头尖之间的棱线。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