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往事三千年

刚烈悲壮的古吴越精神

人气 22
标签:

反映古老吴越文化的野史杂传,首推《吴越春秋》。该书取材源于《史记》里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仲尼弟子列传”,也借鉴了《国语》、《左传》、《越绝书》等史籍。鲁迅先生称它“虽本史事,并含异闻”。因此历代学者都未把它列为正史。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吴越春秋》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是中国历史演义的滥觞。

《吴越春秋》作者范晔,东汉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据《后汉书。儒林列传》介绍,他年轻时曾当过县吏,奉命迎接督邮。他耻于奉迎之事,拂袖弃职而去。此后他到了犍为资中,(今四川省资中)拜大学者杜抚为师,潜心学习《韩诗》。二十年不返家,也不写一信。家里以为他已过世,办了丧事。杜抚死后,他才回家。由于其才学出众,州里推荐他做官,遭到他的拒绝。后来被推举为道征士。范晔是吴越人,深谙吴越历史,了解许多吴越的野史传闻,因而写《吴越春秋》得心应手。

《吴越春秋》敷演的是春秋时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兴亡治乱的历史。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要离杀庆忌、子胥报父仇、勾践卧薪尝胆,都形象地反映了古老吴越文化的特点。

有意思的是,有关吴越文化的特点,《吴越春秋》中通过吴越的国君作过精彩的论述。

寿梦元年(公元前585年),吴主寿梦与鲁成公在钟离相见。寿梦询问周公礼乐。鲁成公向他介绍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还给他诵唱了夏商周三代的土风民谣。寿梦听后说:“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意思是说,我生活在边远蛮夷之地,只有把发髻扎成椎形的习俗,哪有这样的衣着呢?寿梦的话代表的是吴越文化,与鲁成公代表的中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

勾践灭吴称霸诸侯后,孔子要向他陈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宣扬中原文化。他带着雅琴雅乐,为勾践演奏。而勾践则“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携三百名敢死队去迎接。勾践叹口气说道:

“越性脆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去则难从,悦兵敢死,越之常也。夫子何说而欲教之?”

勾践的话概括了越文化(当然也包括了吴文化)的特点:越国的地理环境是“水行山处”,在江海湖泊中往来,在山上居住,即多山多水;交通工具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这表明吴越人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构成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水文化;吴越人的性格是“去则难从,悦兵敢死”,即撤退之命难从,喜欢打仗,勇于牺牲。勾践的第一句话:“越性脆而愚”则明显是一句反语,也是拒绝孔子说教的托词。从他在孔子面前炫耀武力,和最后一句反问:“夫子何说而欲教之?”可以看出他对越文化的自豪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多元性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从尚武精神、复仇精神和开放精神以及吴越争霸等四个方面谈谈《吴越春秋》所反映的吴越文化。

尚武精神勇敢尚武,轻死重义,这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特点。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处边陲,国小力弱,竟先后称霸诸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人民具有尚武的精神。然而同是这种尚武精神,吴越人又有不同于中原的特点。

《吴越春秋》写了两个刺客的故事:一个是专诸刺吴王僚,一个是要离杀庆忌。

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要夺王位,请专诸刺杀吴王僚,专诸接受了任务。他询问了僚的生活习惯,知道僚喜欢吃烤鱼,于是就到太湖专门学习了三个月烤鱼的方法。刺杀僚时,将鱼肠剑藏在烤鱼的下面,走到僚的跟前,拿出鱼肠剑就刺过去。吴王的侍卫们赶忙用刀戟刺进他的胸膛,但他的剑仍牢牢地刺透僚的铠甲,刺透僚的胸膛。专诸的行为既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体现出他的冷静,他的智慧。要离杀庆忌之前,有一个羞辱椒丘䜣的故事。

齐国壮士椒丘䜣出使吴国。在淮河渡口,他的马被水怪夺去。他手握利剑,与水怪斗了几天,最后打败水怪,自己也失去一只眼睛。来到吴国后,他大肆吹嘘自己的勇猛。要离当场羞辱了他,他非常气愤,准备当夜就杀要离。要离回家后,大门不关,房门不闭,披头散发躺在床上,毫无惧色。椒丘䜣一手持利剑,一手揪着要离头发,说要离有三个该死的错。

要离反驳道:“吾无三死之过,子有三不肖之愧”:“吾辱子于千人之众,子无敢报,一不肖也;入门不咳,登堂无声,二不肖也;前拔子剑,手挫吾头,乃敢大言,三不肖也。子有三不肖而威于我,岂不鄙哉?”椒丘䜣投剑而叹曰:“吾之勇,人莫敢眦占(用眼角斜视,表示看不起)者,离乃加吾之上,此天下壮士也。”

两位人物都是勇士,但是他们的勇敢表现得却不相同。作者是有意识地对比着写。椒丘欣是齐国人,可以说是山东大汉吧!他敢于跳到水中与水怪斗上几天几夜,哪怕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洋溢着一种英雄的豪情。要离呢,身材瘦小,用他自己的话说,风都能把他吹倒。论打斗,他决不是椒丘䜣的对手。但他除了有胆量外,还有计谋,能以智取胜。椒丘䜣的勇敢多在外部气势,要离的勇敢多在精神内蕴。这多少表现出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某些差异。

后来要离受吴王阖闾之托行刺庆忌(吴王僚之子)。要离为了能接近庆忌,取得庆忌的信任,让阖闾杀了他的妻子儿女。要离在船上刺杀庆忌的场面写得异常的惨烈和悲壮:

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因风势以矛钩其冠,顺风而刺杀庆忌。庆忌顾而挥之,三摔其头于水中,乃加于膝上:“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于我!”左右欲杀之,庆忌止之,曰:“此是天下勇士,岂可一日而杀天下勇士二人哉?”乃诫左右曰:“可令还吴,以旌其忠。”于是庆忌死。

庆忌“筋骨果劲,万人莫当”,要离要杀他,没有心计是不行的。于是他坐在庆忌的上风,靠风力用长矛钩掉庆忌的帽子,顺着风用全身力气刺向庆忌。书中的庆忌也是个了得的英雄。他被刺后,是那样的从容不迫。他三次把要离的头按进水中,然后把他放在自己膝盖上,赞扬要离的勇敢,忠诚,敬佩要离的胆略和豪情。临死时,还告诫侍从不要杀要离:“他是天下的勇士,怎能一天杀死两个勇士呢?”真是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大功告成后,要离却显得很忧伤。他本来的打算是和庆忌同归于尽,不想庆忌留下了他这条命。面对现实,他很难堪。他说:杀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重其死,不贵无义,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夫人有三恶立于世,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要离刺庆忌,决不是为名利,人们看中的是德行,是道义。他认为自己再活下去,就没脸见天下贤士,于是他不顾左右的阻挡,毅然自杀了。

这些悲壮、惨烈的场面描写正体现了吴越人轻死重义,看重名节的道德观念,尽管这种观念中带着原始的野性。

另外,用船将伍子胥渡过江的渔父,赠食物伍子胥充饥的濑水浣女,他们救了伍子胥,先后自沉于长江、濑水之中,上演了一曲曲轻死重义的壮烈颂歌。

长江流域多水战。在船上格斗,主要用短兵器,剑就成了水战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因此,长江流域的人皆有爱剑之风。而吴越人更是酷爱剑,剑成了吴越人尚武的象征。《吴越春秋》里就有越女传剑术和干将莫耶造雌雄剑的故事。

《干将莫耶》是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干将是吴国一位著名的铸剑工匠,为了造出稀世宝剑,他的妻子莫耶剪掉头发和指甲,跳到洪炉之中。三百童男童女装炭鼓风,使金属熔化。莫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了干将莫耶之剑。吴越人生活在如此浓烈的尚武氛围之中,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人民“皆有带甲之勇”,“莫不怀心乐死,人致其命”。也正如勾践所云:“(越人)去则难从,悦兵敢死。”吴越人这种尚武的精神到了魏晋南北朝,逐渐为尚文精神所代替。复仇精神张扬复仇精神,这是《吴越春秋》的一个重要内容。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于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败越王勾践于夫椒(今太湖附近)。勾践夫妇入吴充当奴仆,越沦为吴的属国。勾践为了报仇复国,忍受了常人都难以忍受的侮辱,为吴王清宫除道,驾车养马。他三年如一日,没有一点怨言。为了进一步取悦于吴王,他亲自尝夫差的粪便,终于使吴王赦免了他。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任用范蠡、文种等贤臣。对内,他修筑城池,建造车船;练习攻战,繁殖人口,薄赋轻徭。对外,韬光养晦,麻痹吴国;结交齐鲁,联络荆楚。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最后一举击溃吴国,报了丧权辱国的大仇。自古以来,写复仇题材的作品不少,但能够写得如此深刻,如此壮烈的却不多。它体现了吴越人的特点。勾践与夫差之间的复仇、反复仇,是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恩怨,而伍子胥的复仇则是下对上的复仇,是臣报君仇,这是不同寻常的。清人高士奇曾在《左传纪事本末》一书中评道:“子胥复仇,其事最烈,亦最奇。”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复仇事件:一是赵氏孤儿的复仇,写得异样的悲壮,也写得异常的高昂。然而其复仇对象是佞臣屠岸贾,而不是赵国国君。一是荆轲刺秦王,写得何等惨烈,然而它写的是燕王对秦王的复仇。“春秋”大义,士卿必须忠于国君,臣杀君,叫做弑君,大逆不道。楚平王无道,杀死伍子胥父不这样做,他把复仇的矛头直指楚平王。为报父仇,他要倒行逆施,而顾不得君臣之道了。那复仇的手段也是非同一般的。杀他父亲的楚平王此时已死,他不解恨,“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进而,他还要阖闾奸淫楚昭王的夫人;他自己以及其他吴国臣子奸淫了楚国大臣的妻子,以此来羞辱楚国。显然这样的复仇方式太过分了,恐怕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在叙述这个事件时,倾向性是十分明确的:赞扬了伍子胥复仇的正义性,赞扬了他的所作所为。从这反映出吴越人(还包括荆楚人)推崇复仇精神超过了对忠君信条的信奉。

开放精神吴越是春秋时两个落后的小国。他们能先后称霸诸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具有的开放精神。他们远离中原,远离荆楚,经济、军事、文化相对落后,但他们没有自我封闭,而是积极主动地吸收别国先进的东西。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胆启用各国的贤才。《吴越春秋》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在吴国,寿梦二年,寿梦任命了楚国外逃的大夫申公巫臣之子为礼宾官员,并让他教练军队,学习先进的射箭驾驶战车之术。此后又任命巫臣之子狐庸为宰相,掌握吴国的大权。后来阖闾重用楚国逃臣伍子胥。伍子胥在吴国推行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措施,阖闾又启用了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训练军队,使吴国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成就霸业。

在越国,越王勾践重用的两个大臣范蠡和文种皆为楚国人。他们一个主管军事,一个主管内政。勾践倾听他们的意见,渡过一个个的难关,使越国由弱到强,最后消灭了吴国,称霸诸侯。

从吴越大胆启用楚国人才我们也可看出,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当时的发达以及他们的开放精神。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吴国的用人之道。伍子胥了解到齐国人孙武善于用兵,将他推荐给吴王。吴王为了考验孙武演练兵法的能力,将后宫的宫女交给他训练。开始,这些宫女嘻嘻哈哈,不听号令。孙武杀了两个担任队长的吴王的宠姬,吴王未能制止住孙武的行为,非常痛心。孙武杀了两个宠姬后,严肃了军纪,宫女们训练得非常卖力,因此也训练得非常好。吴王知道了孙武演阵带兵的厉害,但宠姬被杀,心中闷闷不乐。

伍子胥劝导他:“今大王虔心思士,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非孙武之将,而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乎?”吴王听了伍子胥的话,消除了怒气,为了强国,为了称霸,他大胆启用杀了他宠姬的军事家孙武,体现了他用人的气魄。

吴越地处长江下游,滨临东海。江河纵横,湖泊连缀,出门则“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因而吴越争霸的战争大多在江海湖泊里进行。吴楚、吴齐之间的争霸,许多战争也是在江河里发生的。《吴越春秋》描写了许多这方面的情况。

吴王僚二年,僚曾派公子光伐楚。楚军击败了吴国的水师,夺得了吴先王留下的称之为“余皇”的主舰。公子光害怕无法向僚交差,于是又夜袭楚军,夺回“余皇”而返。这是吴楚的第一次水战。吴王阖闾为了称霸诸侯,首先修筑了阖闾城(今苏州市)。伍子胥筑城时,充分利用了阖闾城河网密布的特点,除筑了八个陆门之外,还修建了八座水门,水陆交通极其便利。

吴国的水师皆从这些水门出入。吴国除了重视水师的建设,建立了强大的水军外,还先后三次开挖运河。一次是阖闾为了攻打楚国,特命伍子胥开凿了“胥溪”,使战船从阖闾城直抵长江,再上溯到楚。一次是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见顾观光辑《吴越春秋》逸文)这条河从广陵(今扬州市)向北挖掘,直通淮河。一次是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吴为了讨伐齐国,在宋国和鲁国之间,挖了一条称之为”阑沟”的运河,北面连接沂水,西面连接济水。

几次运河的挖掘,使吴国强大的水师可直入齐鲁。吴国能够称霸中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这几条运河。夫差九年(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国、唐国攻打楚国。开始,三国水军驻扎在淮河北岸,然后挺进楚国,“夹汉水为阵”。楚国统帅子常先渡汉水排阵,结果战败。从小别山到大别山(皆处汉水之滨),三次败北。十月,双方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东)会战,楚军再败。楚军退到汉水边。吴人乘楚军吃饭之时,大军进攻。最后在雍(水名,今湖北省京山西南)击溃楚军,直抵楚都郢。

《吴越春秋》更是详尽地描写了吴越两国水师战斗的情况。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乘吴王伐齐之机,派范蠡、庸率水师屯兵东海之滨,打通长江沿线,断绝了吴国水师的归路。并在吴都郊外的如熊夷(今苏州市西南横山附近)打通了松江,袭击吴国都城,焚烧了姑婿台,夺走吴国大船而返。夫差二十年(公元前476年),越王向吴国发起总攻。双方水师在松江(即笠泽,水名,由吴江县东流与黄埔江汇合)会战。吴国把主力驻扎在北岸,越军驻扎在南岸。越王将军队分为左、右两部分,于黄昏时命令左军秘密地沿松江逆流而上,行军五里,等候吴军的到来;又命令右军悄悄地渡过松江,行军十里而等候吴军。到了半夜,越王命令左军、右军,一边击鼓一边渡江,在江中等待吴军的进攻。吴国水师听见鼓声,非常惊骇,以为越军要从上游和下游两边夹攻。于是吴王也将水军分成两部,包围越军。越王命令左、右两军击鼓进兵,向吴军挑战,而自己亲率中军六千人偃旗息鼓偷袭,打得吴军措手不及而大败。越军乘胜前进,攻下吴都城外城的水门,从城西包围了吴都。最后又从三江口到翟水穿过城的东北角攻入城里,夫差自杀。吴遂灭亡。

勾践消灭吴国称霸诸侯时,他的水军拥有装有戈戟的战舰就有三百余艘,可见其当时水军的强大。齐桓、晋文称霸,靠的是强大的战车和步兵;夫差、勾践称霸,靠的是强大的战舰和水军。

转载http://bbs.cqzg.cn/春秋军事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东周(6) 吴越争战 勾践尝胆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北宋统一之战(下)
【网文】中国法学家为什么集体翻车?
不惜任何代价的代价就是老百姓饿肚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