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尚嘉:中国酝酿新一轮投资大跃进

乐尚嘉

【大纪元12月4日讯】中国国务院近日决定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标志着中国经济决策已经转向,明确了“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计划甫经公布,各地及国家各部委积极性空前高涨,可谓“一呼百应”。记忆中中国这三十年来似乎从来没有一项政策如此地受到各地各部门普遍的发自内心的赞同和欢迎。

“项目一动,黄金万两”

天津要尽快排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四川要“积极主动、争分夺秒”开展工作,部分项目要“快上快干”;广东省则推进“新十项工程”;而安徽省更是在10月底就出台了“保增长”14条……中央各部门也毫不逊色,闻风而动,其速度之快超出想像。国家发改委安排的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投资计划目前已大致分配到农业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等11个部委。水利部新增200亿投资将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南水北调工程20亿、重大水利工程及大江大河治理70亿、人畜饮水安全50亿、灌区建设30亿、病险水库治理30亿等。

这当然将会大大的提升市场信心,有效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将中国经济下滑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然而,对各地方各部门空前的积极性,总令人有一种不祥的预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跃进”、几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经验教训,至今仍不受各地各部门那些投资建设积极者的重视。

各地和各部门的好处几乎都来自各种工程建设。首先,各种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型工程建设可以彰显负责官员的政绩,可以作为获得提升的依据;其次,一般来说可以为工程建设所在地区或所属部门带来从增加就业到GDP增长等经济利益;最后,可以给工程建设的负责及相关的各级官员带来合法的奖励、半合法的灰色收入和非法的贿赂,这三者的金额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而在无工程建设项目时,这三项都很难列支。有一句话叫“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现在变成“项目一动,黄金万两”。

利益所在,动力自然实足,难怪中国各地各部门那么高的积极性,抢着瓜分国务院的4万亿元的投资“蛋糕”。

是扩大投资 不是补充流动性

当前中国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措施实际上就是中国版经济刺激方案。有必要澄清的是,中国国务院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与欧美出台的救市计划是有很大不同的。欧美是流动性不足,急需补充流动性,而中国在此之前是流动性过剩,虽然在国际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可能消失,但总不可能马上变成流动性稀缺。因此这4万亿元是政府拿来作直接投资之用的。

近十几年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始终是投资、外贸出口及内需。然而,这三驾马车并不是均衡的,甚至不能算是有比例的。在这十几年里,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出口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有几年(譬如1997年-2003年)主要是依靠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整个经济发展。

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固然见效快,对当年GDP增长极具推力,对扩大就业也有好处。但这些投资一定要化为有效的投资,也就是说,这些投资项目必须是为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大众的消费市场上。根据一般规律,有效的投资长远看都会落实到消费市场,即使在短期内,投资金额的四分之一大约会转移到消费市场。可是,大约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中国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在短期内转移到消费市场。至于毛泽东年代的大规模投资最终也没有落实到消费市场上。

不能启动消费的投资结果是过热

不能落实到提高消费市场景气的投资,也就是说缺乏自然需求。缺乏自然需求的投资其总体效益必然低下,而经济效益低下的投资建设无法也无能力做到与自然环境自然和谐。投资建设在经济、环境两方面都是低效益,那么这个投资必定是过热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997年—2003年连续几年偏重投资而无法启动消费市场,2003年以后中国出现经济过热、通胀就是必然的。而五六七十年代的投资更是成为以后的一场灾难。

老实说,近二十年来最有效最实在拉动中国经济的,是外贸出口。可外贸出口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繁荣与否。由于金融危机,从去年年底起,中国外贸出口开始不景气,沿海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倒闭。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经济增长的形势迅速恶化,三季度GDP增幅由去年的11.9%下滑至今年的9%,最新的工业产出、进出口增速等指标均显着回落。从目前企业利润下滑,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大批中小企业歇业、甚至倒闭等迹象看,四季度的数据亦不容乐观,按此趋势,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不景气。

既然内需一直启动不起来,外贸出口又遭遇不景气,要抵御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减小国内经济衰退的压力。唯有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法宝。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如果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中国内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并且能够对世界经济作强有力的有利影响。

当前国务院作出的投资4万亿元的决定,明确是为了扩大内需。不过,在各级官员如此的热乎劲下,恐怕很难保证这一点。中国政府是极易投资一些“面子工程”、“首长工程”,尤其是本次经济转向过程中运用行政手段力度大于市场工具时,中国各级官员对此更是驾轻就熟,可以弄出很多名堂。若不幸如此,那么下一个阶段必定是严重的过热、通胀。

(原载《争鸣》杂志2008年12月号)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共刺激经济:最后的盛宴?
中国经济的软肋:三个不可持续
章天亮:从温家宝四处碰壁说起
估4兆人民币投资 拉动中国经济成长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