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杏娟谈乐(6)长笛与竖琴的梦幻组合

【大纪元6月5日讯】长笛与竖琴的音色都含有飘逸的质感,清新脱俗,合奏的效果出奇典雅、高贵。但奇怪的是,在古典音乐的曲目中并不多见,让人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长笛属于高音乐器,清新明亮的音质非常适合负责旋律的表现,利用运气技巧的掌控可以把旋律线支撑得恰到好处。而竖琴借着拨弹产生的浓厚共鸣及音域宽广的分解和弦,正好包办了长笛的表现力所涵盖不到的部分。长笛与竖琴的组合其实是一种完美的互补关系,在音响上不仅达到了平衡的要求,在表现性上又能各取所长、相互辉映,真是绝妙的搭配。

长笛与竖琴在速度和缓的合奏中,能迅速地改变声音的重量感。所呈现的轻质飘逸美感,能轻易地使人进入一种迷濛、诗意的境界。

提到长笛与竖琴,必然联想到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因为这样的协奏曲组合搭配是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协奏曲最常见的形式几乎都是单一的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的协奏,至于同时为两种乐器写协奏曲的并不多见。莫扎特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作法呢?

这首曲子是在1778年,莫扎特旅居巴黎时所做的。当时他经由父亲的安排,认识了前任驻伦敦大使De Guine公爵。莫扎特接受公爵的委托,答应写一首让他与女儿合奏,并且可以在女儿婚礼上表演的曲子。莫扎特别无选择的只能依照他们擅长的乐器,也就是长笛与竖琴来创作。而实际上莫扎特并不喜欢这两种乐器,这可能与他在巴黎的一些不愉快经验有关。但不管莫扎特喜欢与否,基于专业的要求,这首协奏曲却是成功之作。

唯一的缺点是,它少了协奏曲炫耀独奏技巧的高难度设计。这种“炫技”的特色普遍存在所谓的“Cadenza装饰奏”乐段里。作曲家会在此预留一个让独奏者自由即兴以展现演奏技巧的乐段。莫扎特为了顾及委托者的音乐程度,他自动在这部分填上音乐,以弥补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乐器和现在有所不同。公爵使用的是有按键及额外音孔的长笛,莫扎特充分利用了它能吹奏出降D音及C音这样的低沉音质,来搭配竖琴的低音伴奏。而竖琴在莫扎特时代只能演奏升半音,对于降半音在技巧上仍有困难。这些也使得这首曲子在演奏程度上变得更加和蔼可亲,正好符合了婚礼音乐的水平要求。

莫扎特在第二乐章终只使用了弦乐器为两位独奏者伴奏。整首曲子洋溢着幸福甜美的情调,就如天使合奏的音乐,让人不由得感觉沉浸在梦幻般的仙境里。



http://www.youmaker.com/

另外法国作曲家比才在歌剧“卡门”中为第一与第二幕之间所做的小曲子,也就是等待歌剧换幕时的音乐“间奏曲”,在竖琴的伴奏下,长笛吹出朴实的田园牧歌风格的曲调,紧接着改由竖笛接手吹奏出主旋律,此时的长笛与竖琴包夹着竖笛,在音域的两端各自装饰、演奏着旋律。这两个乐器虽然遥遥相对,却默契十足。

随之而来的英国管及管弦乐使音乐的厚度加宽,扩展到情绪的沸点时再渐渐消散、退却下来。这首曲子的架构清楚简单,仿佛在五线谱的画布上以中心为主轴,前后两端则为烘托主题而设,再以类似绘画般的上色技巧堆叠各种乐器的音色。我们现在就来体验一下这种用音乐作画的效果。



http://www.youmaker.com/

比才另外还有一首著名的“小步舞曲”,其中也包含了长笛与竖琴的对话。这首曲子原来是比才歌剧“贝城美女”中的音乐,比才过世后,他的朋友为了凑数,把这首曲子编进“阿莱城姑娘”的第二组曲。而现在它脍炙人口的程度已经使他正式成为“阿莱城姑娘”歌剧上演时第三幕第二场的前奏曲。虽然他的来源有些曲折,但可见曲子本身一定有其独特、吸引人的地方,才值得费这一翻周折。

这首曲子是传统小步舞曲形式,也就是三段体。第一段与第三段几乎相同,但有一个风格回然不同的中段。在第一段一开始时,有一段短短的类似刚刚听过的“间奏曲”的竖琴前奏,自始至终竖琴都以这样的伴奏型,温和地为长笛伴奏着。而长笛在竖琴稳定的律动中,悠然自得地吹奏出轻快的旋律。这两种音色的搭配,表现了极致的和谐美感。

中段是很鲜明的管弦合奏,与前段的宁静气氛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明显的早期法式宫廷舞的气势,高贵优雅,场面浩大。

第三段几乎是第一段的翻版,但适时地加入了萨克斯风与低音管的对应旋律,为音色的调整上增添一些色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