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娟谈乐(2)世代相传的圣母颂

林杏娟
font print 人气: 8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24日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3位作曲家:约斯昆.德普瑞、古诺以及舒伯特所写的“圣母颂”。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世代相传的“圣母颂”在时代风格流转中的不同风貌。
“圣母颂”是罗马天主教的一种祈祷文,意思是“向玛莉亚致敬、赞美”。一般在天使报喜节时以诗歌方式演唱。早期西方音乐发展与宗教有极大的关系,许多作曲家都谱写过类似的曲子。这些曲子都透着信仰神的灵性之光,处处显露出奉献给神的谦恭和与世无争的淡泊。作曲家利用教堂特殊的空间结构,放大赞美诗的合音共鸣,使各声部彼此交融,达到和协无暇的超凡境界。作曲家懂得如何帮助人褪去世俗色彩的外衣,引导人小心翼翼地碰触心中那块唯有神能填补的空白。

约斯昆.德普瑞就是其中的高手,他是文艺复兴时代少数在有生之年即备受重视的作曲家。他擅长将四部和声作品,以轮替的方式改变和声的厚度,打破传统四声部一用到底的作法,增加了不同声部之间对应的趣味。约斯昆.德普瑞的“圣母颂”,是一首无伴奏的圣咏合唱曲,我们叫“经文歌”,歌词都是与宗教有关的拉丁文。一开始会听到很明显、很规则的卡农轮唱手法,按照第一、二、三、四部的顺序轮唱下去,继续再反复一次,随后在声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着组合方式,有时是二声部,有时是三声部,井然有序地安排,虽然有些刻意,但又使人感觉自然得如行云流水。

http://www.youmaker.com/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由浪漫派时期法国作曲家古诺所写的“圣母颂”。古诺曾写作大量的宗教音乐与歌剧,潜心研究人声与合唱。这首曲子之所以如此闻名,除了旋律优美动人,还有一个音乐史上罕见的特色。一般作曲,通常是先写好旋律,再配上合宜的伴奏,以旋律为主,伴奏为辅,相得益彰。但这首“圣母颂”却是先有了伴奏谱,然后再谱写声乐旋律。而这个伴奏谱用的居然是现成的巴赫在150年前所写的“C大调平均律前奏曲”。
有“音乐之父”尊称的巴赫,名声不仅响亮,写的音乐又极具权威性。到底是什么魅力吸引着古诺,把“长幼有序”的伦理抛到一边,让巴赫的曲子来为古诺伴奏呢?其实,巴赫的这首前奏曲再单纯不过了。用的全都是‘分解和弦’的音型模式组合成的。但是单纯并不代表简单。怎么说呢?‘分解和弦’是把一组共振和协的音,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和弦”,拆解成前后出现的排列方式。因为这些‘分解和弦’都是彼此融合的音波共振,音响的共鸣纯净和协,在和弦更替时,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推进力。尤其在固定不变的节奏模式带动下,能很自然的将乐思与情绪包容起来,唤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而巴赫的伟大在于将这么单纯的技巧发挥到至高境界,不需要过多的加工渲染,单纯就是美!
巴赫一生的音乐创作也几乎都是用来赞美神的。古诺与巴赫两位宗教音乐高手的作品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呢?想像一下置身于高耸的教堂里,阳光穿透彩色玻璃,洒满一地耀眼的光辉,对着圣玛利亚,虔诚庄严地唱出祈祷文:
圣哉玛利亚,
您永远的慈怀,培育万物,古往今来无比伟大。
为拯救无数世人脱离罪恶,把神子救世主耶稣生下。
圣哉玛利亚,
请为我们祈祷,使我们免于罪罚。

而舒伯特所作的“圣母颂”有典型的浪漫派特色:利用文学的描写力量强调音乐的主观性。传统的“圣母颂”都是直接采取天主教所公定的拉丁文祈祷文。但是舒伯特在此不仅选了几段苏格兰诗人Scott的诗“湖上美人”当作歌词,也把诗翻译成本国的语言–德文。舒伯特彰显的是祈祷时虔敬的气氛,让人借着听得懂的歌词,分享神圣、平静的心情。这与宗教礼拜用的“圣母颂”目的不太一样,但同样具有救赎的力量。

在苏格兰诗人Scott的“湖上美人”诗中,有这么一段场景的描写:在战火弥漫的某一个黄昏,士官罗德烈克独自在荒野漫步,突然听到一缕歌声。原来这就是达格拉斯公主爱莲,在老臣培恩的竖琴伴奏下,向圣母像唱出的祈祷之歌,倾诉她内心的烦恼,充满了虔诚的感情。这首歌词是这样的:
Ave Maria,仁慈圣母,
请您倾听这虔诚告白,
请您伸张仁慈圣手,
请您来抚慰我这心中悲苦,
我将无处投靠身心,
永托您那慈恩庇护,
啊,我高贵仁慈的圣母啊!
请听听这虔诚的祈祷,
Ave Maria。

──转自《希望之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帕海贝尔的“卡农曲”就是利用了2个小节的低音主题,由数字低音乐器从曲子开始到结束,固定不变的反复28次。就像建筑物一样,有了低音稳固的基盘,就可以在上面盖出各种风貌的漂亮外观。弦乐器以三个声部轮唱旋律,一个搭一个,或前或后的出现。就像楼房一层、一层的往上加,错综复杂,最后成了宏伟壮丽的“声音的建筑物”。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