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娟谈乐(4)巴黎的会客室-沙龙音乐

林杏娟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20日讯】十九世纪的巴黎,和现在一样,一直以来就是艺术家们向往与热爱的城市。这个在当时整个欧洲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像磁石般的吸引着各路英雄豪杰来此较劲、相会。地灵人杰的条件下,文人雅士聚会的社交场合竟成了主导艺坛走向的风向标。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促成这个特殊文化现象的“巴黎的会客室–沙龙音乐”。

中产阶级豪邸的会客室

艺术潮流的改变往往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在许多艺术作品中都能读出一些创作时的“当下感”。艺术家们当时热衷、关心的话题,也许就是下一部创作主题的来源。十九世纪的欧洲弥漫着自由思潮的“浪漫主义”,这是一个强调个人价值、急欲摆脱传统束缚、主张自由平等的时代。知识份子、艺术家借着在一些社会显要的家中所举行的定期聚会,尽情自在的交流他们满腔的热血、对时代的抱负及理想。透过这些中产阶级豪邸的会客室,也就是法文的“salon”沙龙,法国上流社会的交谊文化不断的为文艺界提供“筑梦的管道”。

爱之梦

法国历史学家Claude Dulong说“书写之前,是话语;创造之前,是交谈。”社交形式也是交谈的变形与延伸。那么,音乐之于交谈,又该如何做呢?在混杂着社会、政治、文化议题的艺术圈子里,音乐如何取得立足之地?而时尚潮流与正统价值又该如何把握呢?听听李斯特所写的“爱之梦”这首作品所传达的时代讯息,也许能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http://www.youmaker.com/
这首“爱之梦”,十足符合了入主沙龙音乐的原则:具备“美”的一切条件。在美轮美奂的沙龙里,贴切的举止、合宜的应对、讲究的外表…上流社会人士的教养尽显其中。人们在有意识的“展现”中,将自己维持在“尊贵”的标准上。也许在一阵言论较量之后,音乐只是做为调和气氛、助兴之用。所以,一首优美动人、易于哼唱的旋律是绝对必要的。有了这个首要条件,还必须配上一些高雅、充满浪漫气氛的伴奏。这些伴奏通常采用音乐范围较宽的分解和弦,以左手在低音如翻云覆雨地推动着右手的旋律张力。

带动沙龙音乐风气的原因,其中也包括了钢琴制造商的赞助参与。随着制造技术的改良,厂商邀请钢琴名家试琴之际也会邀约重量级人物出席共襄盛举,借此打响名号。而钢琴家也把这样的机会当做进入上流社会的踏脚石,因为音乐家的名声在当时有大部分仍然取决于高层社会的意见。

在这一堆高手中,李斯特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尚未有唱片录音的时代,能听到现场演奏是极其珍贵的。李斯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以他不凡的演奏技巧,征服了不少王公贵族。所到之处皆吸引了无数的崇拜者,成了当时的“超级偶像”。

当代沙龙的宠儿

音乐家在这样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里,利用抛向空中的每一串乐音吸引在场者的目光,以超越语言的方式和他们心灵沟通。也许在“谈”与“弹”之间,音乐家更懂得拿捏的技巧。下面为大家摘录了一段 萧邦第一次邀请乔治桑到寓所参加晚会的描写:
“…萧邦的公寓里,摆设着高雅的椅子和普莱叶大钢琴,还有厚重的灰窗帘,配以暖灰色的壁纸。在光洁亮丽的地板上,铺着几块地毯,同时还反射着烛光照射下的钢琴。李斯特弹琴,奴里唱歌,萧邦则即兴演奏梅耶贝尔新近成功之作“胡格诺教徒”中的一些主题。乔治桑很少发言,在火炉旁不停的抽烟。音乐完毕之后大家喝茶聊天,李斯特兴致最高,淘淘不绝的说了一晚。…”
在这样的场合里,萧邦最爱演奏“夜曲”。有人说“夜曲”最能代表萧邦钢琴音乐的气质:温柔、纤细、带一点淡淡的伤感。任何人在这样美好的夜晚聆听到这款款深情的琴声,怎么能不如痴如醉呢?

http://www.youmaker.com/
萧邦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

白辽士在“论坛杂志”的追悼文中,称萧邦为“当代沙龙的宠儿”。萧邦一生中仅举办过三十场公开音乐会,以他的名气、才华看来似乎不成正比。体质虚弱的萧邦不适合东奔西跑地巡回演奏,他喜欢为少数人弹奏,贵族沙龙正是他的最佳选择。

萧邦曾说:“巴黎是一座人们可以各行其事的城市。在巴黎你可以改行或自寻烦恼、或笑或哭,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没有人会绑住你不放,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巴黎,萧邦得以做自己、走出自己的路。音乐上,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情感及更多形式上的自由,萧邦的作品中充分反应这样的创作趋势。他引用了许多新的曲目形式,一方面方便表现他的创作理念,一方面也适应于当时的沙龙音乐要求。这类作品大多小巧精致迷人,易于理解,其中有不少是专为沙龙中的贵妇们显露身手用的人情之作。

──转自《希望之声》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964/81500-1.asp(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帕海贝尔的“卡农曲”就是利用了2个小节的低音主题,由数字低音乐器从曲子开始到结束,固定不变的反复28次。就像建筑物一样,有了低音稳固的基盘,就可以在上面盖出各种风貌的漂亮外观。弦乐器以三个声部轮唱旋律,一个搭一个,或前或后的出现。就像楼房一层、一层的往上加,错综复杂,最后成了宏伟壮丽的“声音的建筑物”。
  • “圣母颂”是罗马天主教的一种祈祷文,意思是“向玛莉亚致敬、赞美”。一般在天使报喜节时以诗歌方式演唱。早期西方音乐发展与宗教有极大的关系,许多作曲家都谱写过类似的曲子。这些曲子都透着信仰神的灵性之光,处处显露出奉献给神的谦恭和与世无争的淡泊。
  • 小提琴有漂亮的外形,弧度优美的腰身,乐器本身几乎就是个艺术品。造型简单,但细分之下,居然有七十个组件。其中只要有一部分被更动了位置或受到温、湿度影响,就会使音质改变,真的是既高贵又脆弱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