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世界民谣(27)凤阳花鼓

【大纪元8月14日讯】安徽省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轮番不停的水涝、干旱,使得民不聊生,没有办法,人们只好年年逃荒。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

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身系腰鼓、击鼓,一人提碟形小锣、敲锣,口唱小调,称为花鼓女。



http://www.youmaker.com/



凤阳花鼓乐谱

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这悲悲切切的内容,暗讽朱元璋未照顾故乡安徽凤阳的百姓,使他们无法在家乡安身立命,只有身背花鼓,渡长江、过黄河,背景离乡,走南闯北,以乞讨谋生,成了一种贫穷讨饭的象征。

也有传说这首原始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其实这首安徽民歌,源于欢乐秧歌,后来经由这些“花鼓艺人”,不断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加入,就渐渐的丰富了原有的传统“花鼓调”基础,如今已成为著名的地方曲艺,新春佳节或其他重要庆典活动中总也少不了它。这也是朱元璋和该地居民所始料未及的。

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在许多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例如它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歌词中“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得儿’就是右手小鼓的打击声,利用口语拟声法,加以表现打鼓时的节奏感;‘飘一飘’就是左手小锣的打击声,也是利用口语拟声法,表现敲锣时的清脆快节奏声响。这些都是这首凤阳花鼓的特色。



http://www.youmaker.com/

至于凤阳为何总是如此穷困呢?也有道听涂说的故事流传下来:

据说,凤阳地方的人,本来是很富足的,但是现在却很穷苦。这事,和“佛手”有莫大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大多数的凤阳人变得人心险诈,多行恶事不知悔改。西方如来佛祖知道了,便派观音菩萨去惩罚他们。观音菩萨奉命来到凤阳,化作一位绝色女子,并且扬言:有谁能将金银抛在她身上,便嫁给谁。凤阳人被美色迷住了心窍,于是大伙儿你抛金、我丢银的,人人抢破了头,但是无论如何,始终没人能将金银抛在她身上。

这样抛了许久之后,惊动了一位神仙,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他一想,如果再这样下去,凤阳人都要饿死了。于是便化作一个道人,杂在人群中,拿了一锭银子,向观音菩萨所化的绝色女子身上抛去,正巧抛在她的手上。绝色女子说:“这位道人抛中了我的手,我的手就给他。”说完,立刻拿刀将手割下。忽然,一阵大风扑地卷来,顷刻之间,美女、道人和抛在地上的金银,都已不知去向。同时,刚割下来的手,也飞向树上,成了一个手形的果子。

因为观音菩萨是个佛,所以就叫它作“佛手”。这就是我们今日常吃的蔬果——“佛手瓜”的由来。而凤阳地方,经过这一次的大失财,从此以后就贫穷不堪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