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颐和园──当自由与爱情都面临死亡之际

人气 1929
标签:

【大纪元8月20日讯】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奇怪的国度之中,即使是最高学术的殿堂、最纵情的肉欲放纵,最热烈的政治运动,都无法拯救你脱离全民精神分裂的疯狂病征,逃脱一种被虚无腐败撕裂的痛苦,那么,你只剩下两种选择──毅然决然地拥抱死亡;或者,就这么行尸走肉的活着,浮沉在麻木不仁的大海中……

当号称当今中国大陆最有才华、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地下导演──娄烨,2006年华人唯一入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的制片《颐和园》,在台北的特映会上终于播放完毕的时候,等不及幕后人员的字样一一跃出,许多观众已经迫不及待的起身,脸上带着“真是受够了”的烦躁,或是不知所云的茫然,似乎急于将影片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晦暗、无解,以及窒息般的苦闷,甩落在身后黝黑的戏院里。

走廊上大亮的灯光,提醒我们这是2008年的台湾,而不是1987到2003年的北京或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片段。然而事实是:那些深藏在过去年代的故事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如同这部片被禁止发声,并且以各种不同的破碎形式提醒我们,人类可以堕落沉沦到怎样的地步,而或许这样的痛苦,还在永无止尽的延续着。

备受争议的导演与电影题材

“娄烨”,一个台湾观众陌生的大陆导演,却在国际影展上屡掀波涛。首部代表作《苏州河》由周迅主演,一举囊括鹿特丹影展最佳影片、巴黎影展最佳女主角、评审团大奖,却在中国被禁演。接下来的作品《紫蝴蝶》由章子怡主演,这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成为2003年唯一入围坎城影展的华语片,也是他少数通过审查并且顺利上映的电影。

在同样充满争议焦点的《颐和园》中,描述一段始于颐和园的男女爱情,贯穿纠葛了十五年,横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柏林等各城市,历经六四学运、柏林围墙倒塌、香港回归等等历史,却终究注定无处可归的荒凉结局。其中涉及敏感的政治情节,并且有大量露骨的性爱场面,自然在送审时遭到当局严厉封杀──导演娄烨与制片人里安被罚五年内不得拍片、不得制作任何电影。

然而六月底造访台湾的娄烨这么说:“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艺术创作,我只要很专注在这件事情上面,其他的就不管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似乎这是他在那样的环境下,一种无可回避的选择。

影片从1987年开始,感性而个性冲动的余虹考上了北大,与她家乡的男友道别,前往北京大学展开她看似亮丽的人生。透过好友李缇的介绍,她认识了周伟,一个为她此后的生命燃起希望,却也带来痛苦的男子。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余虹在片中坚定不移、珍惜追寻的“爱情”,仅是一出荒谬可笑的悲剧罢了;而她毋宁是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才会做出不可理喻的抉择:不论是自己深爱的周伟、学校的教授,或是仅有一面之缘的外校学生、寻找外遇的中年男子,以及守护着她,多年来对她不离不弃的吴刚,她都可以爱得那样纵情与任性,像是没有明天一般的把自己给对方,却就在不久的下一刻选择背叛、贫穷、孤独与分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怪病?


剧照:余虹在飞舞杨花中写下自己悲伤的日记

精神分裂的活着;或带着希望死去

余虹的不可理解,或许真是因为罹患一种奇怪的病症。影片中她一度躺在枯竭的泳池地板,蜷缩起瘫痪的身体,并在日记中描述这种病症:“身体一次次地渗出汗水,气息在一丝丝耗尽”。就在一种失控且难以理解的状态下,余虹一次次决定自己不幸的命运。

当她初识周伟,在赤裸的肉欲之下,本也该展现甜蜜的爱情之际,竟突如其来的提出分手,原因是“因为我离不开你”。对于在她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娶了她、守护她多年的吴刚,余红也在婚后快速的分手。她在纸条上写着:“自从认识了你,我的内心又一次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感情,……我们分手吧,爱你的余虹。”


剧照:余虹、 周伟两人相恋于颐和园


这种沉溺性爱、丧失灵魂、反反复复的奇怪状况,使观众困惑却又茫然无绪,即使我们可以从余虹屡次在北京缠乱惹人的棉絮四散飞舞的景象中,写下的日记内容,窥知原因于一二:“我只想生活得强烈一些,……欲望受到侵蚀,行动定要受阻。”“只有在那件事(指性爱)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接了当的方式。”

不仅余虹活得矛盾,她的好友李缇或者是周伟亦然。李缇明明爱着周伟,却将余虹介绍给他,甘愿当一位牵线者。当周伟与余虹陷入分手的矛盾痛苦之际,李缇表面上支持安慰着她,与她长谈、像好姐妹一般用相同的衣料裁成衣服,与她一起穿上,像是她最好的生死之交……,却在天安门学运,在学校呈现无政府状态之际,在校园一角被人撞见与周伟私通。

学运被镇压之后,透过李缇在德国的男友,也是周伟好友若古的帮助下,俩人在学运之后来到柏林定居,却依旧偷着男友与好友的面,时时幽会。那么,他对于余虹的想念,或是徘徊两者之间的这种情感,到底算不算是爱?几年后,周伟决心回到中国寻找余虹下落,就在离开德国的前夕,李缇出乎意料的在周伟与男友面前跳楼身亡。


剧照:远在德国柏林的周伟, 对于余虹恋恋不忘


李缇在柏林的墓志铭上写着:“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显然,死亡成为她最后无解的答案。

失望破灭的现实找不到救赎的出口

如果说影片中一个接一个的荒谬的情节,使人隐隐感到茫然、愤怒又不明所以的话,能够感受影片确切唤起昂扬生命存在的时刻,就是天安门学运开始的时候。学生们绑着布条,拉着横幅,从破旧的宿舍中走出来,手牵着手坐上开往天安门的卡车,一圈一圈的围坐着,彻夜唱着歌。


剧照:六四前夕,周伟手环着李缇, 旁边是余虹坐上卡车一块上天安门


剧照:六四火光中,余虹失去了踪影


广场上万人钻动,飞扬的旗帜上写着“人民就是上帝”、“说真话”等等的标语。无论是失恋的或是背叛的,都忘却了一切,因为同样的理想团结在一起,生命在热情的歌声中发光,认为他们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然而残酷的坦克车碾碎了这个梦想。

硝烟、火光以及荷枪的军队如同梦魇一般掩上,窒息了最后的希望。学生们尖叫、惊慌且四散逃溃,一切再度噤声,隐入了黑暗之中。从那一天开始,周伟与就与余虹失散了十多年,再没有见面。即使最后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再度见面了,也是消沉的惘然了。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不好看,但是値得一看”的电影。所谓不好看,是因为影片真实记录一个疯狂失控的年代,在堕落放纵的沉重中,生之痛苦压得使人喘不过气。

所谓値得一看,是在你观看过后,即使经过许久,影片中重重无解的问题与困境仍然会活生生的探出头来困扰你,迫使你去思考这部影片陈述的伤痛与失落:如果,一个崇高的学术殿堂可以被军队摧毁;至上的爱情可以被肉欲掩盖、以谎言背叛;人身而为人的尊贵与自由,到底存不存在?@*(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电影颐和园遭北京封杀  台湾八月上映
《颐和园》遭北京封杀 导演五年不得拍片
地下导演娄烨《苏州河》《颐和园》均遭禁演
赵津:奥运砸钱与缯帛缠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