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 : 千秋功过 (1)

论《春秋》、《左氏春秋》

道明

人气 8
标签:

【大纪元1月25日讯】孔子所述的《春秋》是五经之一、中国最早的史书,记述了公元前周朝中的春秋之史。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以下简称,《左传》) ,是与《春秋》密切相关的史书,使后人容易地理解和研讨春秋史以及《春秋》的意境。

春秋距今两千五百来年,现在除了文史学家从礼教史迁文学等方面考证《春秋》外,大概读它的人、特别是注重哲理方面的人不多了。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远水近渴,一堆故纸与我何干呢?着眼于当下之需,是普遍的实际现象,谈不上什么不当,但是也难免忽略长久的根本效果。人们患了感冒,会欣然接受并服用感冒药;可是对于医生的叮嘱:日后多锻练合理生活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人们则大多未必认真听取和笃行了。人活一世,长寿者不过百岁;再高的悟性,也只有六、七十年的认识及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要想在短暂的有生之年,知晓并得益于成百上千年的经验教训,尤其在道德哲理等人性修养方面,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了解史书。今日的科技水平是春秋时代的千百万倍,而人性品质呢?有谁能断言:今朝人的仁爱心同理性就比春秋那会儿的明显地多呢?这几年,中国在世界上开设了数百所孔子学院,主要是教授中文。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称中文或汉语学院呢?显然,我们中国人内心骄傲的国粹是孔子在春秋时代创立的儒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于我们的血液。可见,《春秋》、《左传》、儒学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与我们并非隔阂或无关痛痒,反而与我们的生活,上至国务政治、下及家政琐事,有着潜移默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些年来,随着国学重新得到尊敬重视,一些词句,特别是孔子《论语》中的话语如“和为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被人们广泛、语录般地引用,甚至作为国策而上下内外地推崇宣传。古为今用,莫过于理解实施祖先有益的话语思想;同时,了解克除祖先有害的言辞观念。有什么办法可以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自学思辩史料是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譬如孔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说到的“和为贵”的“和”字,除了人们一般想的和谐和睦和气等意思外,有没有其它的解说?前贤和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其对我们今日的生活政务起着什么作用呢?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所读的书籍、受的熏陶、处的环境等,无不对孔子的实践作为和思想学说产生相应的影响和留下一定的烙印。《春秋》、《左传》以及所有相关的史书,对于上述的思考探讨,就是一扇洞悉过去增长知识的窗口、一套辨别真伪解决疑问的工具,正可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限于篇幅,本文这里不做进一步的具体论述,而留待于后续诸文) 清末民初的政治家国学家康有为说得好:“欲窥孔子之学者,必于《春秋》。”(见《教育通议》)

自从《春秋》面世,不单数不清的学者史家研究探讨,而且孔子亦有自评:“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见《孟子.滕文公下》) 怎么理解孔子这段话的意思呢?历史是客观已存在的,而史书则是主客观搀杂而成就的。孔子“述而不作”(见《论理.述而第七》)中的“作”,恐怕只是他的部分愿望;而他强烈的政治倾向不可能不影响到他的“笔则笔,削则削”、“一字褒贬”、和“微言大议”。(见《史记.孔子世家》) 同样的,对于同一段历史、同一部史料,人们以不同的学植修养仁义观,自然有不同的毁誉,甚至迥然相异。《春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对于它的功过之辨也经历了上千年直至今天。勿庸置疑,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无论承认不承认、注意没注意到,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真正地明辨《春秋》的功过;从而冲破克除千载所设的藩篱,同时继承光大千载所积的菁华。我们的精神境界不亦新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吴惠林:第二十三章 工作伦理与劳动供给原理
吴惠林:好一本精彩的“利息历史论评”大书
吴惠林:第二十二章 政治经济学复活的关键人物—布坎南
吴惠林:第二十一章 《史蒂格勒自传》中译校订的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