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纪行

【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3】遥远的罗马式建筑之旅(上)

着/飨庭孝男、译/蔡丽玲

人气 3
标签:

尽管法国各区会随着地方不同而有差异,不过村落、城镇与小型都市彼此间都离得很远,并不像日本这样。开车走上辽阔且杳无人烟的牧草地或山谷时,心里不免想着:到底村落在哪儿?因此,当走在漫长而曲折的断崖路,一连爬行几个山头,终于在不经意间发现村镇时,还真会让人大大的松一口气。用当地土石盖的房子悄悄地在山谷底部或是林荫间比肩而立。

仔细想想,法国在中世纪的时候,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森林。即使是现在,看着米其林(Michelin)旅游指南上的地图,也是森林部分居多。法文的专有名词前面常带着“森林”(forêt)或“森”(bois;forêt的面积比bois大),便足以作为证明。以前,我曾花了四十分钟的时间才穿过勃艮第的“索洛涅森林”(La Sologne)。中世的十二世纪是“大开垦时代”,尤其是大部分熙笃会的修道院都以隐修为宗旨,所以,他们开垦森林,在修道院周边开拓牧草地或耕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也因此,在森林中旅行但却迷了路的旅人,因为在森林中发现一道光亮,进而请求借宿一晚的例子相当多。根据当时修道院的内规,他们必须帮旅人们洗脚,献上饭菜,并供其住宿,就像迎接耶稣一样。  

当开车走在庇里牛斯山麓时,我也曾经穿越这样的森林,投宿在村里的小旅馆中。他们也不看我的护照,就热情地款待我这个“来自极东之地的外国人”,还带我参观那些古旧废弃的修道院。
离开之前提的圣居斯特教堂,当抵达位于东庇里牛斯(Pyrénées Orientales)的山麓小镇维内雷邦(Vernet-les-Bains)时,已经足足跑了三百公里。其间,我二度穿越庇里牛斯山脉。维内雷邦南方有二千至三千公尺高的山,山顶覆盖着白雪,耸立天际。我不免发出“还真是老远跑来了啊!”的感叹。

第二天,我登上了海拔一○九二公尺高的圣马丁-德-开尼哥修道院(Abbaye Saint-Martin du Canigou)。此地空气清净,山高近天,抱持山岳信仰的村人们徒步登顶。我也效仿他们,一边啜饮溪流,努力爬向山顶。这所修道院是由在鲁西永与加泰隆尼亚两地都拥有政治与宗教权力的塞达涅伯爵(the count of Cerdagne)奥利巴.卡布雷(Oliba Cabreta)父子所设立的,奥利巴本人与加泰隆尼亚北部的里波尔修道院、庇里牛斯山脉北侧的圣米歇尔-德-居扎修道院,以及塞拉波恩小修道院(Prieuré de Serrabone)的创立都有关联。

就在登高的同时,在接近山顶的森林上方,出现了一座加泰隆尼亚风格的巨大塔楼。它是典型的加泰隆尼亚建筑,没有翼廊,有三间祭室,建筑内部有二重中殿,是木造小木屋般的早期地中海罗马式建筑。中殿下方为细柱,上方则由粗宽外凸的柱子所支撑,柱头雕刻为古拙的动植物图形。内殿相当深,从各地来朝圣的人和本地村人混在一处。外头的回廊就面对着高深的断崖,上头有着刻着人脸从狮子和植物叶子间探出来之红色大理石柱头雕刻。

环顾修道院的四周,我发现一处看起来像是用来切割、搬运础石和壁石的采石场遗迹。因为自然的地震,以及政治与掠夺这些人为因素,这座修道院在十三世纪以后就逐渐荒废了。十九世纪末叶,因响应加泰隆尼亚的诗人哈信都‧背尔达格尔(Jacinto Verdaguer),他们在一九○二年之后从加泰隆尼亚及北边的鲁西永这两个地方得到两千位人民的协助,终于在一九五二年完成修道院的修复工作。这件事也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章节所提到的,加泰隆尼亚与朗格多克-鲁西永两地来自文化心性的同质性共鸣。  

住在这“与天同高”的修道院的人们,肯定会因为比任何人更早看到日出而感动。这件事也显现了他们对上帝“狂热”。

摘编自 《在法国,遇见我自己》 山岳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朗格多克-胡西大区2】 米地-庇里牛斯山区(上)
【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3】遥远的罗马式建筑之旅(下)
世界最豪华火车在印度 如移动式五星级饭店
飞机遇到乱流的风险有多大? 应该担心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