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1)

意识反作用于意识

在我们批判唯物主义认识诸形式中,我们就发现,在认识过程中,意识是可以产生意识的。也就是说,意识可以再生意识。康德将这个意识的再生归之为“再生的想像力”。他说“此再生的想像力之综合乃全然从属经验的法则,即所谓联想律者。”(《纯粹理性批判》台湾仰哲出版社,民国76年9月版,116-117页)这种意识的再生,康德将之归为心理学领域,而不属于他的先验哲学领域。也就是说,意识的再生,是以前意识为基础的。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

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的“意识反作用”看得很有意义,认为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他强调人类意识的能动性,人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其实马克思这个意识反作用是有限的,他只是对物质的反作用。但人的意识不仅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对意识亦有反作用——反思,或叫“思想的思想”;另一个意识对意识的作用是他人的意识对你意识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在世界的动物中,唯有人能有此意识(理性)。而意识这东西,它不单在感觉上有一个意识,而且能在一个意识后再产生意识——即意识再作用于意识。康德在论述其“知性”时,提到知性有连结、综合、统一感性质料的能力,这个能力康德称为想像力;而再生想像力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意识的能力。还有由知性概念上升为理性的推理、判断能力,我亦称之为意识再生意识能力。知性概念(意识的)再产生理性概念(也是意识的)。

意识是能动的,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意识可以对物质的再思考--反作用于物质。但它也可以意识再生意识,意识作用意识。即意识对意识的反作用。

我们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具意识反作用于意识的特征。孔子的“仁”学核心,就是“反诸求己”,自我反思,所谓的“修心养性”,以求到达最高的“仁人”境界。这个“自我反思”,就是从他原有的思想再进行思想。可以说孔夫子在“十有五而志于学”时期是物质作用于意识,“学”就是认识事物,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叫做“格物致知”。而孔夫子到了“三十而立”后,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意识时期。他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人不仅有反省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有反省自己思想的能力。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借用阿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就是“思想思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第5页)。思想的思想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意识,是意识与意识的活动,并非意识对物质的活动。

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物质作用于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用毛泽东的话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毛泽东选集‧实践论》),它是紧紧地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意识离不开物质而活动。这种理论是形而下的,顶多是思维的第一个抽象活动,并没有第二个抽象,是一种物理科学实验论。它的意识反作用也在于物质,即认识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并没有对人的反省,特别是人的自我反省。(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