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三峽工程36計(十二)

按照西方決策理論,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術問題,而三峽工程決策是政治決策;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為政治家的決策做工程技術準備,而政治家則是出自政治考慮,權衡各方面利弊,做出最後的決策。但是在中國,關於三峽工程的爭論,從一開始就是政治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反對三峽工程,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政協委員陸欽侃,他可以說是三峽工程反對派的技術總顧問。陸欽侃早年就讀於浙江大學土木系,畢業之後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就職,工作重點是長江開發以及長江洪水問題。一九四四年五月,美國墾務局總工程師薩凡奇前往中國三峽地區考察,就是由陸欽侃陪同。考察結束後,薩凡奇提出了揚子江開發計畫。

一九四六年,根據中美政府合作協定,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遣五十四人到美國丹佛學習三峽工程設計,陸欽侃是其中之一。在美期間,陸欽侃取得科羅拉多大學水利系碩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陸欽侃於水電部從事水電規劃工作,曾任水電部副總工程師,規劃局處長。五十年代,毛澤東提出建設長江三峽大壩,陸欽侃作為水電部派駐長江水利委員會的代表,專門負責三峽水力發電和長江洪水計算。一九五八年二月,周恩來到三峽地區考察,陪同的有李富春、李先念、李葆華、劉瀾波、張含英、錢正英、張勁夫、劉西堯、胡耀邦、林一山、李鎮南、閻紅彥、王任重、李銳、蘇聯水電專家和中國工程師,陸欽侃就是其中之一。

從一九三六年起,整整六十多年的時間,陸欽侃一直和長江、三峽工程打交道。可以說,陸欽侃是中國真正的長江專家,對長江問題的瞭解,無人能出其右。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委託水力部組織對三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陸欽侃擔任防洪組顧問。據說建設三峽工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勞永逸地控制與解決長江洪水,可見長江洪水在論證中的重要性。而出任三峽工程論證防洪組顧問,對陸欽侃先生來說,是一次機會,更是一次挑戰。如果陸欽侃能積極配合,作出令中共中央領導滿意的論證,要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的頭銜,並非難事。

陸欽侃的同事徐乾清出任防洪專家組組長,後來被挑選為工程院院士。而由於陸欽侃先生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十分有限,解決長江洪水問題,主要還是要靠長江堤防,並加固加高堤防,完善分洪區等等。陸欽侃,便成了那個「唱反調」的人。

拒絕簽字

陸欽侃先生從長江三種不同類型的洪水出發,分析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

長江洪水的第一種類型是:一九五四年型的全流域型洪水。一九五四年洪水,是近百年來實際測到的最大洪水,七八兩月的洪水總量為四千五百八十七億立方米,超出堤防洩量一千○三十二億立方米。建造三峽工程,僅能控制上游川江的洪水,對中下游湘資沅澧和漢江贛江等眾多支流不能控制。陸欽侃先生認為,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十分有限,僅能減少城陵磯以上的分蓄洪水量二百億立方米,對城陵磯以下的江段,如武漢、安徽、江西,沒有實際效益。而只要按照一九八○年批准的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加固加高長江堤防,就可以增加洩洪量五百億立方米,再加上完善分洪區的措施,便得以基本解決此類長江洪水問題。

第二種類型是一九八一年型的長江上游洪水,對這類洪水沒有必要興建三峽大壩,建了大壩,只會增高上游的洪水位,有害無益。

第三種類型是發生在長江中下游的洪水,三峽工程對此也無防洪效益。

一九八八年,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完成,參加論證的有四百一十二名專家,其中四百○三位在各自參加的分報告上簽字,陸欽侃等九位專家,則是拒絕簽字。陸欽侃先生還專門提出個人意見報告,陳述拒絕簽字的理由。陸欽侃特別指出,只強調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而忽視長江堤防的維修和加固,終將鑄成大錯。

陸欽侃當然知道,不在論證報告上簽字,是會被看作對竭力支援三峽工程的中央領導人的叫號。他也知道不簽字的後果。但是他寧願相信,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人已經吸取了教訓,荒唐的事不會再重複。既然科學的春天已經到來,為什麼還要懼怕嚴冬的寒酷?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