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詩詞

古典韻文欣賞:屈原〈漁父〉

屈原既放(1),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2)。漁父(3)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4)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5),而能與世推移(6)。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7)?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8)?何故深思高舉(9),自令放為(10)?」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11),新浴者必振衣(1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13)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14)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15)而去,乃歌曰:「滄浪(16)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17);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

屈原遭到放逐以後,到了湘江流域一帶的深水區徘徊,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神情是那樣憔悴,身體是那樣枯瘦。漁翁看見屈原,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變成這等模樣?」

屈原道:「世上的人都混濁不堪,只有我一個人乾乾淨淨;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還醒著,因此就被排擠流放了。」

漁翁道:「聖人思想超曠,不會受限於任何事物,能夠隨著世俗而進退轉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您為什麼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汙泥,掀起水面的波浪?既然大家都喝醉了,您為什麼不也吃些酒糟,喝點薄酒?幹嘛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行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回答:「我聽人說:剛洗過頭,要先彈掉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乾淨淨的身體,去接觸那些骯骯髒髒的東西呢?我寧願跳進湘江的水裡,給江裡的魚兒吃;又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去蒙受那世俗塵埃的汙染呢?」

漁翁聽後微微一笑,盪起槳離開了。邊盪槳邊唱道:「滄浪河的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河的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丫。」就這樣走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題解】

本文選自《楚辭》。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後選擇自沉汨羅江,心中痛苦可想而知。文中藉屈原與漁父之間的對答,表現屈原不願隨波逐流的精神,以及孤介特立的高尚品格。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漁父一文可能非出自屈原之手,而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但無論作者為誰,本文是了解屈原思想與行為的重要資料。

文中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寫,運用對比手法,生動地呈現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一是漁父與世推移、明哲保身的應世態度;一是屈原秉持自我理想,堅貞執著的淑世情懷。文末以漁父滄浪之歌作結,餘音嫋嫋,不絕如縷;顯示二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注釋】

(1)放:放逐。

(2)形容枯槁:形貌枯瘦。

(3)漁父:即漁夫、漁翁。

(4)三閭大夫:楚國官名,掌管楚國 昭、屈、景三姓王族的事務。

(5)聖人不凝滯於物:聖人不執著於任何事物。聖人,此處指懂得隨俗應變進退的人。凝滯,執著、拘泥。

(6)與世推移:隨著世俗而進退應變。

(7)淈其泥而揚其波:攪渾汙泥,掀動波瀾,有隨俗進退,與世俱濁之意。淈,音古,攪渾。

(8)餔其糟而歠其釃:吃酒糟,喝薄酒,有與眾同醉之意。餔,吃。糟,酒渣。歠,通「啜」,喝。釃,通「醨」,薄酒。

(9)高舉:指行為超出凡俗。

(10)自令放為:使自己被放逐呢?

(11)新沐者必彈冠:剛洗過頭髮的人,必定會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沐,洗頭髮。

(12)新浴者必振衣:剛洗過澡的人,必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

(13)「安能以身之察察」二句:怎能讓潔淨的身體被外物汙染呢?察察,潔淨的樣子。汶汶,昏暗的樣子,此處作玷汙。

(14)皓皓:潔白貌,此喻貞潔。

(15)鼓枻:划動船槳。枻,船槳。

(16)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

(17)濯吾纓:洗滌我的帽帶。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