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包裝貸款 中國銀行風險高

人氣 20
標籤:

【大紀元7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 惠譽信評表示,由於更多的貸款被包裝成投資產品,中國銀行上半年的放款金額比官方數字高出28%。中國的貸款增長以及把貸款重新包裝出售,已經大幅增加了信用風險。

《彭博新聞》報導,惠譽在14日的聲明中指出,經過非正式證券化的調整後,中國首6個月的新放款餘額約5.9兆人民幣(8,710億美元),超出人民銀行本月公佈的4.6兆元。

人民銀行上週表示,在銀行去年創下9.59兆的放款紀錄後,今年上半年的貨幣和貸款增長合理。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已經下令,今年銀行的新放款上限為7.5億元,以減輕資產價格泡沫化的威脅。

惠譽在今天的報告中公布,截至6月底,有超過 2.3兆元的未償還貸款隱藏在投資產品中,而且沒有顯現在中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這個數字是2007年底的10倍以上。

惠譽指出,這種用貸款包裝的投資產品通常被以銀行存款的替代商品出售,而投資人普遍認為到期時銀行會償還投資人資金。這種不言明的義務目前並未包括在財務報表內,並成為隱藏的流動性需求。

惠譽中國金融機構評級高級董事朱夏蓮近日在新加坡的一個會議中表示,「不過,信貸風險並沒有消失,只是轉移到投資者身上。」

《紐約時報 》14日報導,在中國農業銀行從全球投資人手中籌集近200億美元的一星期後,分析人士警告,中國銀行體系的風險日益升高。

惠譽信評機構於星期三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銀行有越來越多的複雜交易,隱藏了放款的規模和性質,掩蓋了數百億美元的貸款,甚至可能掩蓋了即將發生的不良房地產和基礎設施貸款。

報告也指出,中國監管機構嚴重低估上半年的貸款達28%,或約1,900億美元,而且許多銀行還在秘密地將貸款從帳冊中移除,造成了貸款增長和信用風險的普遍低估。

由於中國的經濟依然強勁,這份報告令人不安。因為中國的經濟復甦一直是靠積極的放款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揚。

國營銀行的放款是去年中國最積極的經濟激勵形式,不過分析師不斷警告,銀行可能面臨過度放款和不良貸款的風險。

惠譽的報告並沒有點名任何銀行,不過它在許多中國銀行開始透過首次公開招股籌集資金之際,對銀行體質提出質疑。農業銀行星期四開始在上海交易,而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其他三家大型國有銀行,過去5年的公開上市分別籌集了數十億美元。

中國銀行在2009年放款破紀錄後,今年上半年的貸款數字回軟。不過惠譽星期三的報告指出,貸款一直很積極,給經濟提供了動力,不過提高了不良貸款的風險。

分析師正在研究,中國的信託公司合作將數十億美元輸送到房地產和政府基礎建設計畫,而又不呈現在資產負債表的一種普遍做法。

上海渣打銀行分析師格林(Stephen Green)表示,中國的信託公司充當中間人,並和銀行合作募資再放款給不同的計畫。

據他估計,信託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首5個月募集了數千億美元,部分原因在於存戶不滿意銀行的低利率,而信託公司提供回報是2倍而且保證本金。
銀行也受到壓力,要求降低它們給當地政府貸款的部位,這些資金通常是餵了大型的基礎建設計畫。 分析師現在認為,銀行正在更積極地與信託公司合作,以降低其地方債務的部位並掩蓋貸款規模。

分析師指出,去年的操作是這樣:銀行將一筆很大的,例如5,000萬元的貸款賣給一家私人信託公司,換得5,000萬元的現金。然後信託公司以這筆貸款創造一個財富管理產品,再交給銀行賣給投資人和存戶。籌得的資金再交回給信託公司。

投資人可以獲得一般存款利率兩倍的回報,而且本金在貸款償付時歸還。

這樣一來,這5,000萬元便交給信託公司像是一種投資;而實際上,這是一個短期的高利率貸款給一個不動產計劃做融資。

分析家指出,為了規避新規定,現在的交易更為複雜,不過目的一樣,就是要把貸款偽裝為一種投資。

如果開發公司或信託公司破產而且無法償還貸款,分析師認為,銀行可能面臨巨大的,未被識別的風險。不過惠譽國際的朱夏蓮表示,要減少這種做法並不容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惠譽信評:中國銀行重新包裝貸款增危機
美媒:中國銀行業隱藏巨大道德風險成本
中國農行IPO撈錢 不良貸款多 香港反應冷清
又來了 中國銀行擬募新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